继雀巢宣布其上海冰淇淋工厂停产后,食品巨头达能集团也关停了在上海的酸奶生产工厂。如果再算上此前百事可乐放弃了十多年的瓶装厂委身于康师傅,那些耳熟能详的国际食品巨头正在中国市场上演“撤离门”。 陆续结束与中方合作伙伴多年恩怨之后,达能的独资之路近日再遇波折。
12月初,达能鲜乳制品业务新闻发言人徐杰证实,位于上海奉贤的达能酸奶厂停产,员工已得到安置。达能方面称,未来,将集中力量发展旗下优势品牌,将“碧悠”打造成具有高附加值的强势品牌。
上海厂停产后,达能在中国仅剩北京的一家酸奶厂,这两家厂均系达能2007年收购妙士乳业得来,被视为达能在中国走向独资发展的关键标志。
“竞争过于激烈,导致企业利润急剧缩水甚至亏本。”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分析认为,这是达能上海工厂停产的根本原因。
而外资食品企业接连在中国的经济“腹地”华东地区撤离的事实则显示,随着中资食品企业的壮大,新一轮市场整合已经开始。一些外资企业,或也将选择“撤离”。
达能中国之路坎坷
事实上,达能是全球最大的鲜乳制品企业,2010年乳品业务销售额高达97亿欧元,占到公司销售总额的60%,但在中国却走得异常坎坷。
达能进入中国之初,首先选择与中国本土行业龙头企业合资。“一个有技术,一个有市场”,这被达能认为是打开中国市场的最佳合作模式。达能的乳品、饮用水和饮料等业务均以此模式展开,但几乎无一例外遭遇挫折。
在乳品方面,达能首先与上海光明合资,生产“碧悠”酸奶。双方在2006年突然不欢而散,达能迅速转投蒙牛。在与蒙牛合作一年期满之后,达能再次与中资伙伴分手。
一位乳品业内人士透露,在与光明合作期间,达能方处于亏本状态。而在与蒙牛短暂的合作中,达能输出了技术,却同样没能收到经济利益。分手之后,合作伙伴们均在技术上有大幅跨越,并转而成为达能强大的对手,这令达能颇感郁闷。
接下来的几年里,达能开始坚定地走独资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