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促发展 稳物价保民生 核心提示
近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关于合肥市201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下半年工作意见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上半年我市经济平稳较快运行,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4.3亿元,同比增长1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78.4亿元,超过“十五”时期总和。下半年,我市将重点抓好八项重点工作,内容涉及结构调整、生态保护、保障民生等方面,力争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稳定物价
力保完成全年调控目标
物价问题事关民生。《报告》中提出,我市今年下半年将继续抓好各项稳定物价政策的落实,力保完成全年价格调控目标任务。从生产、流通和监管三个环节入手,强化农产品价格调控监管,千方百计把农产品价格降下来;加强“惠民菜篮子工程”建设,进一步抓好“农超对接”,加快制定农产品市场财政补贴的具体办法,及时发放特困群体生活补贴。
调整结构
构建“4+4”格局促转型
《报告》中提出,我市将围绕建设现代产业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4+4”发展格局: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公共安全4个产业,培育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4个产业,促进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下半年,我市将加快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完善产业项目库,围绕京东方、彩虹、晶澳、江汽等企业实施一批牵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加快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国家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建设合肥电子信息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重大项目建设
推进一批重大央企合作项目
下半年,我市将继续围绕支柱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快谋划、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管全局、利长远、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以重点大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下半年,我市将继续推动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建材等中央企业合作,着力引进推进一批重大央企合作项目。
市政建设
实施一批路网建设项目
《报告》提到,加快重点片区路网建设,启动东部城区10项路桥工程、森林公园片区11条城市支路、高铁片区4项路桥工程、十五里河片区8条城市支路等项目。加快东方热电、川气东送等“十二五”重点市政公用关键项目建设,加强公共资源调度,确保气、热等稳定供应。
此外,我市下半年还将加快推进滨湖场馆、十五里河中段片区安置点、职教基地、教育及卫生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早日投入使用。
生态保护
做好“水文章”和“绿文章”
下半年,我市将实施高耗能企业差别电价,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和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在工业、商业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20个以上重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0万吨以上。力争全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以上,完成全年节能减排目标。
我市还将以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统领,加强环巢湖生态保护和水系管理,继续推进绿化大会战,推动大蜀山西扩绿化提升、植物园扩建一期工程,启动丝绸公园和塘西河、方兴湖公园建设,从而切实做好“水文章”和“绿文章”。
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
围绕我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我市将推进城市水、电、气、热、公交等市政公共设施向郊县延伸,加快完善重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城镇集聚功能。
下半年,我市将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高速路沿线村庄整治试点。推进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工程、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等。高标准建设农田水利,按照万亩以上的规模,集中连片推进,重点整修当家塘,清修沟渠,改造小电站。结合土地整理和整村推进,加快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保障民生城市低保标准将适时提高
《报告》提到,我市将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建立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与临时救助相配套机制,建立健全“一口上下”的救助帮困的沟通机制,适时提高城市低保标准。
下半年,我市将继续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试点工作,建设18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4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着力打造“2460”为老服务信息化平台。深入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一批标准化的乡镇综合文化站。
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
下半年,我市将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报告》提到,我市将继续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公用企业“集中主业、退出辅业”和非主业房地产企业退出改革等措施,加快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完成第三批标准化城市示范社区建设和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实现全市30%的建制村转变为社区,100%“难点村”完成治理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