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关统计,今年前7个月,上海关区出口汽车零件32.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同)大幅增长61.9%。
一、今年前7个月上海关区汽车零件出口的主要特点
(一)单月出口额逐月攀升,其中7月当月出口额创2008年以来新高。自去年12 月份上海关区汽车零件出口额同比由降转增以来,月度出口额逐月攀升,至今年7月份已经连续8个月保持同比增长。其中,7月份当月出口5.4亿美元,创2008年以来单月出口额新高,增长48.1%,增幅较上月收窄25.4个百分点。
(二)逾7成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以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方式出口增幅显著低于关区整体水平。今年前7个月,上海关区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汽车零件24.3亿美元,增长58.1%,占同期关区汽车零件出口总额的75%;同期,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7.5亿美元,增长79.4%,占关区汽车零件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0.9%提高至23.1%。此外,以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出口0.5亿美元,增长26.2%。
(三)外商投资企业的主导地位提高,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出口增幅低于总体平均。今年前7个月,外商投资企业经上海关区出口汽车零件20亿美元,大幅增长80.4%,占同期关区汽车零件出口总额的61.9%,比重提升6.3个百分点。同期,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出口汽车零件8.5亿美元和2.9亿美元,分别增长45.1%和24.7%,较同期关区汽车零件整体出口增幅分别低16.8个和37.2个百分点,2者合计占关区汽车零件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0.9%下滑至35.1%。
(四)6成以上出口至美欧日发达经济体,对韩国、墨西哥和印度出口成倍增长。今年前7个月,上海关区对前3大市场美国、欧盟和日本分别出口汽车零件10.1亿美元、5.5亿美元和4.5亿美元,分别增长62.6%、51%和67.4%。上述3者合计占同期关区汽车零件出口总额的62.2%。同期,对韩国、墨西哥和印度分别出口汽车零件3亿美元、1.3亿美元和0.9亿美元,分别增长1.1倍、1.6倍和1.5倍。
(五)机动车车轮及其零附件为最大出口类别,机动车用变速箱及零部件出口快速增长。今年前7个月,上海关区出口机动车辆的车轮及其零附件5.6亿美元,增长40.9%,占同期关区汽车零件出口总额的17.3%,出口平均价格为每个3.6美元,微跌3.3%。同期,出口机动车用变速箱1.7亿美元,激增1.6倍,增速列同期关区前10大类出口汽车零件首位。
二、今年前7个月上海关区汽车零件出口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汽车业企稳复苏是汽车零件出口持续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今年7月份,美国汽车市场销量实现连续第10个月同比上升,韩国和日本汽车销量同比增幅分别为25.3%和15%,印度主要车企销量也实现两位数增长。全球汽车市场回暖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汽车产销复苏,推动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
(二)国内产业振兴政策和支持举措进一步增强了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出口积极性。去年10月,国家公布《关于促进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2009年至2011年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力争实现年均10%的增速,到2015年出口额达到850亿美元,年均增长20%的目标,同时维持17%的出口退税率不变,鼓励以保单贷款、出口订单抵押贷款等多种方式支持出口企业融资,进一步增强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出口信心和积极性。
(三)中国汽车产业海外收购助推汽车零件出口。 今年以来,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掀起一片海外并购风潮。7月初,北京太平洋世纪公司收购通用全球转向与传动业务。两天之后,宁波华翔签下收购英国捷豹路虎旗下真木件制造中心。此前,还有京西重工收购美国德尔福制动和悬架业务、吉利收购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器公司、万向收购美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转向轴业务等一系列海外收购活动。8月2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宣布,以15亿美元完成对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中国汽车产业特别是零部件企业在海外的收购增强了我国在高端零部件领域的发展潜力。
三、值得关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尽管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保持增长,但出口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高能耗、原材料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国内汽车零件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技术开发力量薄弱,国际市场份额、产品竞争力和利润率较低,我国汽车零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面临以下5方面压力:
(一)近期各国刺激汽车消费力度逐步削弱或退出,市场复苏出现减缓迹象。今年6月份起世界各国相关刺激汽车消费措施即将到期,而欧美部分国家也相继宣布逐步退出经济刺激计划,加上欧洲债务危机影响了消费者信心,导致7月份欧美日市场汽车销售热度回落。数据显示,7月份美国汽车市场销量仅增长5%;日本汽车销量同比增幅自3月份37%连续4个月回落至7月份的15%;同期,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部分欧洲国家的汽车销量同比均出现2位数下降。由于我国汽车零件大部分出口至美欧日,在经济逐渐不明朗的影响下,上述汽车市场恢复元气仍需较长时间,这将对下阶段我国汽车零件出口带来一定影响。
(二)原材料价格和人民币汇率持续上涨,我国产品出口价格优势下降。较低的原材料和人力成本是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固有的价格优势,而近期钢材、油、铝、煤等原材料出现世界性涨价,其中钢铁长协价已经变成了季度价,铜价已经涨到每吨8000美元的历史高位。由于我国本土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规模小而集中度低,普遍利用低价竞争吸引订单,在国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和国内劳动力成本日益增加的双重制约下,零部件制造商的利润率大幅下降。此外,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至今年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21.88%,对欧元汇率累计升值21.07%,由于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大多以美元和欧元结算,人民币汇率的不断走高直接削弱了产品的出口价格竞争力。
(三)国外贸易壁垒日益增多,出口环境趋于恶化。今年4月12日,印度决定对我国重型或中型商用车前梁桥和转向轴正式征收5年的反倾销税,5月12日欧盟初步裁定对中国出口的铝合金轮毂征收20.6%的临时反倾销税。此外,欧盟整车型式认证(WVTA)中环保项目要求在欧盟国家销售的所有汽车及零部件,铅、汞等含量不能超过1000mg/kg、镉含量不能超过100mg/kg;自2015年1月1日起,汽车零部件回收率不得低于95%等相关规定,均给我国汽车零件出口汽车形成较大压力。
(四)生产核心领域被外资垄断,本土零部件公司与整车企业缺少战略合作。目前我国内资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在全行业中的比例还不到1%,大中型企业也不足15%,且内资零部件企业90%的市场份额和制造能力都集中在低端产品。随着采埃孚、科德宝、大陆集团、博世、德尔福、伟世通等跨国零部件企业纷纷在中国新建独资或合资工厂,这些外资或合资企业不仅掌握着部分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还垄断了为整车厂特别是合资企业提供配套零部件的市场。数据显示,在我国合资整车企业中,美系车100%采购外资、合资企业的零部件;德系和日系车企88.9%和89.5%的零部件采购自外资和合资企业;自主品牌整车企业52.8%的零部件采购于外资、合资零部件企业。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短期内难以形成全面的自主研发能力,技术升级需要完成技术、人才、经验及资本积累,在这几方面,绝大多数国内零部件企业还远没有完成,零部件厂与整车厂未建立长期协作、共同发展、互利双赢的战略合作关系。
(五)国内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鲜有突破,跨国公司进一步增强对我国汽车零件产业控制力。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战略计划的推进,各大外资企业也加快了抢滩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步伐。通用汽车宣布将于明年第4季度在中国和欧洲正式引入雪佛兰Volt增程型电动车;世界上另一款广受关注的电动车型日产Leaf也即将于本月登陆中国,丰田也正计划将外插充电式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导入中国市场试运行。本田公司计划2012年在中国市场推出两款混合动力车Insight和CR-Z。电动车市场化的发展取决于核心技术的突破,目前我国动力电池的核心部件正极和电池隔膜80%以上都需要进口[13],国内在锂电池生产方面拥有自主专利技术并能实现产业化的企业仍然寥寥,缺乏抢占市场制高点的能力。各个企业间相继开展技术研究,导致产业过于分散,技术标准、研发能力差别非常大,重复开发现象十分严重。
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对外经贸交涉力度,积极利用双边战略对话机制和合作机制,做好应对贸易摩擦的准备,降低国外贸易保护措施造成的不利影响;二是积极调整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结构,以节能减排、新能源应用、安全系统为主导,加快从粗放型、集约型向生态型发展转变,抢占未来行业竞争的制高点;三是鼓励企业以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为契机,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动关键零部件和技术的突破开发,提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