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刚刚落下帷幕的 “合肥对接会”算起,合肥市已举办了9届以科技创新项目与资本对接的大型 展会,为了探究科技创新对合肥工业发展的影响,11月6日,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了合肥市委副书记、 市长吴存荣。
据吴存荣介绍,2004年11月,科技部正式批准合肥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这是合肥一个重大 的发展契机。几年来,合肥市以科技创新为战略支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试点市建设, 着重抓了10个方面的重点工业:
一是抓创新主体的培育壮大。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制定《创新型企业行业评价指标体系》, 积极引进创新型企业和项目推进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建设。二是抓创新载体的集聚建设。建设科技创新 试点市示范区,推进各类创新基地的申报和建设,提升孵化器(加速器)服务功能。三是抓政策体系 的构建完善。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支撑体系,规范使用各类政策性资金,构建自主创新统计体系。四是 抓创新平台建设。建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搭建自主创新要素对接平台。五是抓金融服务体系建 设。推进“新三板”市场试点申报工作,组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推进金融创新。六是抓人才队伍建 设。加快培养各类创新人才,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企业家培训工程。七是抓产 学研联盟体系建设。建立院(校)地联席会议制度,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具有合肥特色 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八是抓政府管理创新。九是抓科技体制创新。十是抓事业单位改革。
吴存荣说,经过几年的不懈探索和试点,合肥的科教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合肥工业发展明显提 速,呈现出“五个明显加快”:
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8年合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跃过2000亿元大关,高新技术产业 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今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形势下,合肥经济逆势上扬,初步预计1至9 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以上,继续位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一。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明显加快。2008年,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1057亿元,比上年增长 28.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值比重为50.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13.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 重为19%。
科研成果产业化明显加快。合肥市在汽车、装备制造、家电、语音合成、动漫、雷达制造、交通 事故预防、生物医药、纳米材料、作物育种等技术领域,形成了一批国内乃至国际具有领先水平的优 势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
创新环境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 革、科技体制改革、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等齐头并进,大幅度增加了科技投入,创新氛围日益浓 厚,创新环境明显优化。
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加快。在合肥试点市建设的示范带动下,安徽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建设合芜 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着力打造全省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增长极。 (来源:《中国企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