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安徽日报今起开辟“展示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专栏,报道“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展现全省人民坚持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历程,描绘“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
这是跨越发展的五年:从2006年到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连续4年保持12%以上增幅,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从1049美元增加到2400美元,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这是转型发展的五年:2009年一次产业比重较2005年下降11个百分点以上,二次产业提高12个百分点以上,全省研发费用占GDP比重由0.8%提高至1.3%,到今年前三季度,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超过19%,好于全国水平。
这是和谐发展的五年:2007年实施的民生工程由12项增加到33项,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面免除,新农合实现全覆盖,基层医改全面推进,社保体系日趋健全,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
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全面转型,转变方式注入新活力
马钢500万吨薄板带、江汽轿车和发动机项目、奇瑞轿车三厂、京东方六代线……一大批先进制造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能源原材料产业、汽车产业、家电产业等支柱产业实力更为强劲。“十一五”以来,我省不断深入推进“861”行动计划,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依靠大规模有效投入,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势头。 4年多来已经完成超过3万亿元投资,大大超过“十一五”规划的数字。
大规模的投资,全省基础设施面貌焕然一新,也有效扩张了产业规模,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培育了核心竞争能力。 4年多来,工业性投资保持年均30%以上增幅,制造业投资保持40%以上增幅,第三产业保持30%以上增幅。
在投资一马当先的同时,居民消费快速升温。 2005年时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3%,2009年为19%。清晰的上升轨迹反映出消费市场持续旺销的繁荣局面。这既得益于一系列的消费促进政策,更受到消费升级的内生力量所驱动。以汽车为例,2005年时全省共有私人轿车11.3万辆,而到2009年时增长至49.4万辆。外贸进出口今年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目前已经超过了金融危机前水平。
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推动全面转型,三大需求日趋协调,增强了全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而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则让经济发展更具有持续性。
“十一五”以来,我省坚持以工业强省为主战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直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率,2009年增速更是居全国前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末的1373.5亿元跃升至2009年末的3987.9亿元。工业经济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运行质量不断攀登新台阶,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2005年末的157.9提高至今年前三季度的250.7,工业经济成为驱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引擎。
工业化快速推进,带动城市化进程加速。2005年末全省城镇化率为35.5%,2009末提高到42.1%;合肥、芜湖、滁州等城市拉开城市建设全新框架,一大批产业新区与现代新城陆续崛起。
构筑两个平台,统筹两大板块,跨越崛起踏上新征程
今年1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一历史性突破的深刻背景在于,“十一五”以来,我省一直坚持推进大开放发展战略,积极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加快发展进程,构筑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平台,全面吸引要素集聚。2005年,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为6.9亿美元,2010年前三季度已经达到35.2亿美元。 2005年全省利用省外资金801亿元,2010年前三季度,已经达到5303.1亿元。
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加快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为全省构筑了自主创新的战略平台。 2005年,全省用于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121.3亿元,2009年共支出314.2亿元科技活动经费。全省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在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中的位次不断前移:科技进步综合指数上升3位,专利申请量上升3位,技术市场成交额上升4位。
创新让全省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奇瑞汽车获得国家企业技术创新工程一等奖,海螺集团工业余热发电技术与装备已应用于国内外80多条水泥生产线;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电子信息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陆续投产。
在自主创新发展平台上,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充分涌流,激发了民营资本的活力。 2009年末非公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5%以上。全省非公企业户数已经突破20万户,今年上半年,平均每天诞生100多家民营企业。
通过精心构筑这两大战略平台,也让全省实现区域统筹、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
皖江示范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更进一步强化“皖江板块”的龙头带头作用。今年前三季度,该区域对全省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2%,实际到位省外资金占全省比重达74%。
“皖北板块”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利用外资等增长速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经济的快速成长,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支点。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连续4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1.1%;2009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末的2641亿元增加到4503亿元。
践行以人为本,提升幸福指数,兴皖富民开拓新路径
9月1日起,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在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开。我省在全国率先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彰显了在跨越崛起的道路上全力改善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以人为本理念。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2007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展12项民生工程,突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后,民生工程项目作为全省加强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突破口,每年都得到不断充实,到2010年扩展至33项。2007年,省财政为12项民生工程拔付的资金超过78亿元,而2010年前三季度,为33项民生工程累计拔付的资金已经超过300亿元。
随着民生工程的深入推进,我省在全国率先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率先实现新农合全覆盖,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并逐渐扩大范围,率先探索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民生先行”的探索,老百姓保障体系的覆盖广度与保障力度都前所未有得到提高。
2006年末,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69.6万人,2009年末增加至626.8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由387万人增加至1447万人。新农保参保人数49.1万人,农村低保提标扩面全面完成,全年保障人数212.6万人。城市低保应保尽保,全年保障人数95.2万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进程加快,2005年末全省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4.8万张,2009年末增加至14.5万张。
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项就业、创业促进措施的落实,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由2005年末的42.4万人增加至2009年末的5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由4.4%下降为3.92%。就业率的提升也带动了居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8470.7元增加至14085.7元。
保障日趋健全,收入日益丰厚,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即将过去的五年,承载着6800万江淮儿女的收获和梦想。展望未来,伴随着科学发展的历史洪流,安徽人民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前景。
安徽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