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工业立市,战歌嘹亮。
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合肥始终坚持把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作为抓手,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培育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潮中奏响了一首工业交响曲。
把真金白银“投”到刀刃上
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
要想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第一道关无疑是投资。合肥在高强度的工业投入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化投资结构,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跨越式发展思路,逐渐培育出一批大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成功实现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家电是合肥工业的一张名片,也是合肥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合肥通过大手笔招商引资,吸引了知名家电企业建厂,一跃成为国内家电品牌集中度最高的城市,并形成了从研发到零部件制造、整机组装、物流、售后服务的完整产业链。2009年,合肥电冰箱、洗衣机、彩电、空调器四大件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并荣膺中国家电生产基地称号。预计今年,合肥家电产业总产值将超过千亿元。
以同样的思路,合肥还先后引进了熔安动力、大陆轮胎、彩虹玻璃、中建材玻璃基板等一大批超10亿甚至超百亿元的大项目落户。在大项目带动下,目前合肥已经是国内生产汽车车型系列最全的城市和全国重要的工程机械生产研发基地,形成了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食品与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支柱产业和家电、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2009年,八大产业实现产值1933.5亿元,产值和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均超过69%。
“无形之手”发挥导向作用
政策,是一把无形的手。
近年来,合肥积极利用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促进两化融合,实施节能改造。同时,对研发中心、企业、高校和个人进行创新奖励,奖励幅度最高可达500万元。今年4月,我市又出台《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对重大项目研发最高发放1000万元的资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创新团队一次性奖励50万元,来我市创业大学生的创新类产品开发给予一次性5万元奖励。
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更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引导。“十一五”以来,在市经信委的精心组织下,我市工业企业积极进行节能项目申报,争取资金扶持。2008年以来,我市先后获得国家专项补助资金7503万元。
新技术为工业注入“新动力”
工业起步较晚的合肥,没有再一次“输在起跑线上”,在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上,合肥抢得先机。
近年来,合肥通过利用新技术,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同时,合肥瞄准电子信息、公共安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前沿,集中优势创新资源,形成合力攻坚,整体推进产学研水平,让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抢下制高点,实现创新型、跨越式发展。目前,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合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连续五年增长超过30%,占据工业产值和增加值的一半多。今年上半年,合肥高新技术产业为GDP增速18.5%作出1/3的贡献。预计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占GDP的比重将由目前的21%上升为1/3。
在培育新兴产业的同时,合肥还注重利用新技术、新产品,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合肥电视机等家电产能居全国第一位,但平板电视机85%的产值和利润被显示屏生产企业拿走了,成为合肥家电产业发展的一大“心病”。而通过引进京东方平板显示产业巨头,合肥彻底改变了在家电产业里的这一被动局面,并吸引了住友化学、韩国东进、法国液空、日本茶谷等20余家上下游企业聚拢而来。如今,经过2年的时间,合肥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已见雏形,也让家电产业如虎添翼。
循环经济让工业更“绿色”
推进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又一关键所在。
近年来,合肥通过狠抓节能降耗,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成功实现了全市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2006年~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9.7%、15.89%、20.73%和11.76%,是同期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率的一倍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市的比重也由2006年的54.9%下降为2009年的44.6%。在做好节能工作的同时,我市还坚决淘汰落后产能。2008年上半年,我市已提前完成了“十一五”小水泥62.4万吨、小钢铁66万吨、小酒精2000吨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合肥还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生产粉煤灰加汽混凝土砌块、水泥添加粉煤灰、混凝土搅拌等方式进行综合利用,全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污水处理规模达80.7万吨/日,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以上。同时,合肥还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产品,《合肥市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导向目录》也即将出台。 合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