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十一五”期间,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合肥经济发展速度令人瞩目。市统计局3月28日发布了“十一五”及2010年合肥经济发展横向对比分析,全市GDP从“十五”末的不足千亿元到突破2700亿元,GDP、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省会城市中的排名都有前进。
GDP所占位次前进三位
“十一五”期间,合肥经济实力实现大跨越。GDP前进三位,合肥市GDP从2005年的925.61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702.5亿元,相当于省会城市GDP平均水平的比例由59.9%提高到82.9%,上升23个百分点,超越南昌、昆明和太原3市,列省会城市第15位。
2010年,合肥市GDP分别高出南昌市495.39亿元、昆明市582.13亿元和太原市924.45亿元,与第14位福州市相比,差距由565.79亿元缩小为365.71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首次跨入前十
“十一五”期间,合肥地方财政收入由57.64亿元提高到259.43亿元,首次跨入省会城市前10位,超越南昌、长春、贵阳、石家庄、西安、昆明、福州和哈尔滨8个城市,相当于省会城市平均水平的95.4%,比2005年上升38.8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越九个城市
“十一五”期间,合肥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495.27亿元提高到3066.97亿元,相当于省会城市平均规模的比例由70.1%提高到1.39倍;其中工业投资从不足百亿元(89.46亿元)到突破千亿元(1010.17亿元),扩张了10余倍。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位列省会城市第8位,五年间超越南昌、昆明、福州、哈尔滨、长春、郑州、济南、石家庄和杭州9个城市,工业投资位列省会城市第6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前进四位
“十一五”期间,合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88.03亿元提高到1052.71亿元,超越太原、哈尔滨、西安、昆明4个城市,2010年,位居省会城市第13位,相当于省会城市平均水平的比例由64.5%提高到89.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进一位
2010年,合肥市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分居省会城市第8、第17和第21位,分别由2005年的27.94亿美元、324.39亿元和516.16亿元提高到56.26亿美元、839.02亿元和1233.73亿元,相当于省会城市平均水平的70.6%、60.1%与48.8%,比2005年上升0.4、5.9和6.1个百分点,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省会城市中超越太原,前进一位。
居民收入前进五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各前进五位。“十一五”期间,合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684元提高到190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07元提高到7118元,分居省会城市第13和第17位,比“十五”末各前进五位。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省会城市平均水平的93.7%,比2005年上升6.2个百分点,超越南昌、太原、石家庄、哈尔滨、长春和贵阳6个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省会城市平均水平的89.1%,上升15.3个百分点,超越石家庄、长春、昆明、银川和海口5个城市。
占中部省会城市分量稳步攀升
2010年,合肥GDP占中部省会城市合计的13%,比2005年上升2.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中部省会城市合计的19.6%,比2005年上升7.8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中部省会城市总量比重均有提升;城乡收入由相当于中部省会城市平均水平的89.8%和75.5%,提升为96.8%和84.3%,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重也由8.3%提高到8.9%。
另外,合肥经济在省内首位度也持续提高。“十一五”以来,合肥GDP占全省的比重上升4.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上升5.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全省的比重分别提高6.3、1.9和1.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全省平均水平的1.14倍和1.21倍,提高到1.21倍和1.35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