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详解合肥轨道建设市民关注十大焦点 核心提示
作为合肥城市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基础设施工程———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计划6月底全线上马,并力争于2014年底投入运营。这将开启安徽地铁建设先河。
那么,合肥为什么要建轨道交通?合肥轨道交通的特点有哪些?轨道交通通车后,将能带来哪些社会效益?具体而言,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为什么轨道交通要用B型车?市民究竟何时能够乘坐轨道交通1号线?针对合肥市民关心的问题,采访了相关轨道交通工程专家。
焦点一
“从上海乘飞机到合肥1个小时左右,而仅从机场到开会所在地差不多就需要1个小时。”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国内轨道交通领域著名专家俞加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切入,解答了提出的这个问题。
“合肥建地铁时不我待!”俞加康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加,交通拥堵问题已由最初的国际大都会向二、三线城市转移,同时私家车的数量仍在以不可逆转的方式增长,这对地面交通资源造成极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原有公共交通系统难以满足广大市民的出行需求,选择发展运力大、噪音等环境污染少、运行高效、节能环保的轨道交通是合肥的必由之路。
轨道交通由于具有独立路权,无干扰,不易受雨雪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可以准确把握出行时间,舒适性高;同时其大容量的特点,能够为市民出行提供大运量的交通服务,对于缓解出行压力,提高出行效率能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
焦点二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意义
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设计单位——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建筑师李敏表示,轨道交通工程惠及的是工薪大众,其不仅是一项市政工程,更是一项惠民工程。
通过对纽约、巴黎、伦敦、东京和莫斯科等城市市内交通客运量结构的分析与研究表明,在这些发达城市,公共交通所占比例一般为60%~80%,其中轨道交通的比例达30%~45%。不论私人交通如何发展,公共交通作为主体的地位一直没变,真正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主要还是依靠地铁、高架、市郊铁路等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轨道交通既可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又可以不占用地面土地资源,同时选择轨道交通出行的多为普通市民。
此外,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快捷、安全、大容量等特点,不仅能及时疏解大量密集人群,而且由于其对沿线区域的可达性大大提高,可以引导人们远离市中心,促进城市人口密集居住在轨道两侧,促进城市用地集约化与居住环境改善的统一,促进城市形态和土地使用格局相应调整,促进城市人口外延式发展,即人口分布于更宽广的地域,从而促进城市结构的改变。
因此,轨道交通不只是大运量的运载工具和单纯地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实际上它还在城市结构变迁中起着重要诱导作用,可以促进城市结构和城市发展模式的改变。
焦点三1号线建设的必要性
为什么合肥要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其线路设计的出发点在哪里?高级工程师、合肥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思源说,1号线为合肥市南北方向的交通骨干线,覆盖城市主要客流走廊。途经新蚌埠路、胜利路、马鞍山路、望湖中路、庐州大道、珠江路,联系合肥火车站地区、老城区、高铁合肥南站枢纽地区、滨湖新区。尤其重要的是,高铁站和合肥火车站两大交通枢纽通过1号线相连,这一方面方便了商务交流、市民出行和购物,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沿线商业发展。
张思源分析,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连接了主城核心区和滨湖新区,符合合肥市“一核一圈五轴”和“141”的空间结构布局,其建设是支持和促进城市总体规划实现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合肥市私人机动车增长迅猛,已进入了膨胀普及期。目前,胜利路、马鞍山路等路段公交出行速度已降到15公里/小时以下,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持续增加,道路交通量日益增加,道路拥堵地段及拥堵程度将日益严重。1号线的建设有利于加快完善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城市交通体系,为市民出行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和引导市民改变出行方式,提高出行效率,改善交通环境。
焦点四首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意义、特点
合肥市轨道办介绍,合肥首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开全省先河,具有样本意义。
首先,通过轨道交通建设,验证合肥的地质情况,进一步明确工程施工条件,为今后完善设计方案和施工计划提供依据;其次,通过轨道交通建设,进一步检验轨道交通相关设备系统,为今后设备系统选型、招标采购、安装维护提供有益的经验;再次,为今后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培养和锻炼队伍,促进轨道交通持续建设与发展;此外,结合本地实际,探索适应合肥市和安徽省轨道交通建设与发展的经验,为合肥市及省内其他城市今后轨道交通建设积累经验,提供有益的借鉴。
市轨道办表示,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的各个环节,1号线将为顺利开通运营做好充分的考虑和准备。在建设过程中,为后续轨道交通线路做好预留工程。合理控制成本及工程风险,保证轨道交通建设及投资运营的持续性。
焦点五轨道交通会不会亏本运营
根据专家组给出的结论,合肥轨道交通合理造价应该在每公里6.71亿元左右,该造价处于国内中等水平。
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有利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有效增加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能够有效提升沿线土地价值,为改善民生提供财力保障;相对于公交、出租汽车等传统的出行方式,城市轨道交通准时、便捷、环保,能够有效节约市民的出行时间,降低出行成本,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
轨道交通建设每投资1亿元,能够拉动GDP增长2.63亿元。开通运营后每公里轨道交通能够直接增加就业岗位近百个,同时间接提供数万个就业岗位。
根据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情况,在由政府承担轨道交通建设投资的情况下,运营直接亏损一般较小。
焦点六1号线施工面临哪些难点
李敏表示,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施工最大的两处难点是大东门站和火车站两大站点,其中大东门站施工最为复杂。“但是其施工安全从技术层面上讲是可控的。”张思源表示,由于大东门站紧邻南淝河,地下水位较高,该处施工将开挖深达27米的深基坑,地面建筑密集,这都会对施工带来一定的风险和困难。但是,合肥设计、勘探和风险评估方面都做了充分的应对,以确保施工安全。
尽管大东门站轨道交通1号线施工进程中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是在国内轨道交通建设进程中,其施工难度和复杂度都不是最大的,之前已经有城市遇到过类似情况,合肥在施工进程中将尽量借鉴他们的经验。“真正出问题的地方,往往不是最危险的地方,而是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地方。”李敏称,合肥将从招标,到监理,再到施工进行无缝隙的监控,确保施工安全。
焦点七1号线施工是否对市民造成影响
“进行这么大一个工程的施工,说不会对市民造成影响,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做到的。”李敏坦承轨道工程施工会对市民造成交通、噪音等不利影响。不过他表示,从工程设计之初,他们就力争将这种影响降到最低。
李敏介绍,在轨道线路区间,1号线将采用盾构施工法施工,即采用在地下掘进的方式施工,对地面影响很小。而轨道站建设,只能采取明挖方法施工,这对市民有一定影响。在轨道站建设上,施工方将尽可能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盖压”施工,以将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当我们坐上快捷的轨道交通出行时,回想曾经携手克服困难的日子,想必也会感到值得。”专家组有关成员建议多呼吁,让市民理解修建轨道交通的好处,同时积极克服建设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不利影响,争取轨道交通1号线早日开工,早日完工,让合肥市民早日享受轨道交通带来的便利。
焦点八1号线为什么采用B型车
李敏表示,目前,国内的地铁车辆分为A、B、C三种车型。其区分标准主要在于车体宽度和运量,选择B型车同合肥的客流预测有关。
标准B型车宽2.8米,高3.8米,车体有效长度19.8米。很多城市选用的都是B型车,譬如北京地铁直到现在选用的都是B型车,杭州地铁、广州地铁3号线是B型车,正在建设中的沈阳地铁选用的也是B型车。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采用的车辆一列车有6节车厢,车体长度在120米左右,满载情况下可容纳1460人。
“远期运营计划基本上是这辆车刚走,下辆车很快就要到了。”李敏对媒体憧憬,1号线初期、近期、远期高峰小时行车对数分别为13对、18对、30对,即远期会达到2分钟一趟车,市民等车将不会等太久。此外,其平均速度最高达80公里/小时,考虑到站停、弯道等造成的刹车,一期工程平均运行速度为32公里/小时。1号线远期最大断面客流方向拥挤度平均在5人/平方米以下,4~5人/平方米的累计区间长度约占全线运营长度的24%,既保证乘客不会太拥挤的良好舒适性,又兼顾了运营效益。
焦点九合肥市民何时坐上1号线
根据建设进度,初步设计是项目前期行政报批手续中最后一个环节,审查通过后,按照有关规定,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所有建设前期规定手续办理完毕,5月份将具备全线工程建设招标条件。
市轨道办表示,根据设计标准和建设规范,1号线1期工程建设工期约需4年6个月。具体节点工期为:预计2014年4月30日实现“洞通”;2014年6月30日实现“轨通”;2015年10月1日实现试运行;2015年12月31日实现试运营。“不过我们会加速建设,争取实现2014年底全线通车。”市轨道办相关负责人表示,1号线全线开工时间计划为6月30日,但是具体开工时间将视招投标等前期进程而定。
焦点十1号线建设应做些什么
4月25日的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上,专家们以书面和口头形式,从专业角度给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专家组建议: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大连路站(不含)到徽州大道站,应尽早获得批复,争取在一期工程大面积建设的时候,把二期工程的审批程序走完;合肥轨道交通建设不需要追求世界上最先进的,但是要向国内最成熟的看齐;进一步完善管线迁改方案,避免二次迁改;工期制定基本合理,但是1号线建设途经建筑密集区,且合肥是首次建设地铁,整体工期偏紧;1号线大东门站和合肥火车站两大工程建设具有难点,应控制施工风险。
专家们还建议合肥效仿上海等地的“一卡通”,尽早制定统一接口,实现地铁、公交、出租车等交通形式乘车“一卡通”,为市民创造更多便利。
来源:合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