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中心加速形成企业上市形势喜人 编者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金融工作主动作为,多渠道争取信贷规模,多领域创新金融服务,多层次扩大直接融资,多方位拓展金融功能,多层面促进金融合作,多平台支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业兴,百业俱兴。金融产业不仅是其他产业的重要“支柱”,目前也已经成为我市支柱性产业之一。去年以来,我市地方金融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上市形势喜人,区域性金融中心正在加速形成。
金融业成为支柱产业
“金融产业有其特殊性,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其他产业的发展。金融业的兴起,直接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务,助推其他产业快速发展。”市金融办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金融业存贷两端都处于高位运行,这也直接反映出我市经济的蓬勃发展。截至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591.8亿元,占全省的27.87%,同比增长22.1%,增速位居中部6省会城市第2位;各项贷款余额4353.8亿元,占全省的37.1%,同比增长23.4%,增速位居中部6省会城市第1位。
某个产业产值如果占GDP比重超过5%,则表明这个产业已经成为支柱性产业。数据表明,去年我市金融业增加值达151.06亿元,同比增长30.46%,占全市GDP的5.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13.58%。实现税收31.15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6.79%,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0%左右。金融业已成为我市支柱性产业之一。
区域金融中心加速形成
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大招“行”引资工作力度,全力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一批金融机构区域性总部、分支机构和后台服务中心等纷纷落户合肥。仅去年,我市就新成立5家银行,3家银行获批筹建,其中杭州银行合肥分行已于今年3月正式营业。工行、建行、浦发行、中行、农行、邮储银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7家总部级后台服务中心先后入驻滨湖新区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交行、招行、华夏银行、中国人寿保险等多家机构已表达入驻意向。滨湖新区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快马扬鞭。
同时,我市地方金融体系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支持和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市科技农村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积极引导支持各金融机构在县域增设分支机构或网点,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徽商银行肥东县支行正在筹建。截至目前,我市已开业银行27家,获批筹建2家。全市已初步形成以银行为主体,证券、保险、信托、期货、小额贷款、担保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金融体系。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市委、市政府对企业的发展高度重视,不仅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支持,主要领导还多次参与推动企业上市工作。”市金融办介绍,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与监管部门的交流合作,推进合肥区域性资本市场建设。强化全市上市后备资源培育,制定差别化的培育和服务方案,实行梯队化、动态化管理,开展上市业务培训与宣传,更好地服务和指导企业上市工作。
“上市企业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上市企业对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也是显而易见的。”今年截至目前,鸿路钢构、洽洽食品和辉隆股份成功挂牌上市,募集资金48亿元。另有桑乐金、阳光电源、国祯环保、百胜科技4个首发项目以及合肥百货、合肥城建、皖通科技3个再融资项目在会待审。目前我市共有上市公司24家,上市公司累计募集资金342亿元。5月15日从市金融办获得好消息,“安利合成革”将于本月成功上市,安凯客车和科大讯飞的非公开发行申请也已获得批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