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回望这一年,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取得了骄人成就。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年终特别报道”,展示一年来全市上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奋力推进“新跨越、进十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不平凡历程。
合肥发展态势之强劲,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12月4日,世界著名杂志《经济学人》官网发表文章指出,人均GDP增速合肥排全球第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合肥完成GDP2807.3亿元,总量位居省会城市第13位,同比增长13.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5.7和1.4个百分点,增幅继续保持中部第一。
而同时,能耗明显降低。上半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0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6.5%。
一增一降之间,从深层次反映合肥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科技创新带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探索,已颇具成效。
投资发力,好钢用在刀刃上
前三季度,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均居第5位。而10月过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463.2亿元,总量超过去年全年。
投资发力,项目推进,好钢用在刀刃上。前10个月,全市新开工项目3709个,同比增加421个,完成投资1669.14亿元,增长20.6%;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88个,同比增加22个,完成投资636.90亿元,增长4.7%。放眼重点领域,提高投资比重。1~10月份,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38.2%,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39.3%;项目竣工103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竣工112个,同比增加30个。六大主导产业完成投资723.79亿元,同比增长23.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完成投资75.16亿元,增长2.0倍。
同时,高能耗行业投资增速减弱。1~10月,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投资215.45亿元,增长10.9%,低于工业投资增速13.5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16.3%,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813.66亿元,同比增长20.9%,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61.6%,完成年度计划的92.5%,超序时进度9.2个百分点。
产业升级,抢占发展制高点
在合肥高新区,一个小如食指指尖的芯片安静地放在一家企业的展示厅里。它就是4G技术中的核心——芯片。这枚小小的芯片,即将随4G技术的应用,而迎来产业化的有利时机。
像东芯股份这样立足市场需求,以创新为发展生命线的高新技术、创新型企业,在合肥目前已达850家,数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8位。作为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合肥近年来始终探索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向之路,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迈出新步伐。
避开了几乎所有先发地区都经历过的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不高的“烦恼”,合肥从一开始就在自己的经济版图布局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先进行业。抓存量,合肥则不遗余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个“改”字,使传统优势产业“老树发新枝”,生机盎然。抓增量,合肥高起点引进项目,并对入市项目执行严格的“环评”和“能评”,坚决把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拒之门外,使GDP气息绿色清新。
“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遵循这一路径,合肥通过京东方、彩虹液晶玻璃等一批龙头项目,打造出国家级平板显示产业基地;以“创新平台”为载体,打造出国家级公共安全基地和动漫产业基地。
目前,合肥平均每100元工业产值中,就有约55元来自高新技术企业的贡献。今年以来,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加大,但这部分企业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以较少的消耗,创造了较大的发展效益,成为合肥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内外并举,发展质量再提升
内需市场迸发能量。前10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2.56亿元,接近去年全年总量,同比增长16.9%,其中,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12亿元,为今年以来单月最高,同比增长20.0%。
“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市主要景区(点)和农家乐共接待游客876.42万人次,同比增长62.3%;旅游综合收入9.34亿元,增长44.5%。10月份,百大合家福、苏果、永辉、乐购四家超市零售额增速均达34%以上,实现零售额4.1亿元。
消费升级,正在进行。以汽车为例,1~10月份,合肥汽车类零售额179.54亿元,同比增长11.4%。
外贸经济风生水起。1~10月份,合肥进出口153.47亿美元,同比增长50.9%;其中,出口121.07亿美元,增长86.7%。外贸增长,为合肥产品走向世界、提高合肥经济外向度,不断拓开新的境界。·赵登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