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商务部有关部门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实施积极的机电产品进口促进战略,其中将包括汽车、关键零部件及技术、关键零部件生产设备等。那么,目前,我国汽车领域相关机电产品的进口情况如何?企业最需要哪些方面的“促进”?
零部件国产化趋势加大 技术进口仍是难题
随着我国汽车产销数量的高增长,汽车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也在不断增加。海关总署汽车商品进出口数据显示,去年汽车商品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85亿美元,同比增长55.22%。其中,汽车零部件出口额为405.84亿美元,占汽车商品出口总额的78%,而进口额仅260.41亿美元,顺差达到145.43亿美元。
以发动机零部件产品为例,2010年全年,我国发动机零部件进口金额为35.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9.89%。而行驶系统零部件产品2010年全年累计进口金额为12.7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1.79%。
出现关键零部件进口金额大量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由于2010年中国车市的精彩表现,各合资企业和跨国车企都实现了较大产销规模,零部件需求增大。“进口额增加并不代表我国在核心零部件领域依赖进口。”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建平告诉记者,目前,由于中国汽车市场的稳定增长,各大跨国车企加大了在华投资力度,很多企业都在中国境内建立了自己的零部件厂,一些非关键技术的零部件产品大多在国内采购。
“零部件进口一方面是由于国内产品供应不足,或者从成本角度考虑,量小的产品从国外运来更合算;另一方面就是少数涉及到关键技术的产品,跨国车企仍愿意使用进口零部件。不过,目前越来越多的关键零部件产品已经引入中国,绝大部分零部件都可以实现国产化。”董建平说。
尽管目前许多核心零部件已经可以实现国产化,但仍然有很多关键技术我们还没有掌握。不过,技术进口一直处在比较困难的地位。“国外对技术出口把关非常严格,因此,想要进口技术是非常困难的。”董建平说。
发动机加工设备依赖进口 国产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生产设备的进口也是汽车工业进口当中的重头。据了解,目前,我国发动机加工设备80%以上依赖进口,车桥、变速器的生产设备也大部分需要从国外进口。“目前,制动系统的加工设备还是国外的产品相对较好。”中国汽车工业工程公司副总经理、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柳崇禧告诉记者。不过,他强调,除了这些设备,其他零部件的生产设备大部分都可以采用国内生产的设备。柳崇禧说:“近几年,国内装备水平在不断提高,在一些领域完全可以和国外设备抗衡。”
据他介绍,在发动机加工设备方面我国装备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差较远,但在整车生产设备方面,已经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冲压、焊接、涂装、总装这四大工艺,国内的装备水平完全可以满足要求。”柳崇禧介绍,“在涂装设备上,国内领先企业的产品水平已经位列世界前三,总装设备水平也完全可以满足高档车的生产。”因此,柳崇禧建议,除了那些差距较大的设备鼓励进口以外,应该加大对国内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在国内设备达到要求的情况下,鼓励使用国内产品。
另外,柳崇禧还向记者介绍了目前汽车生产设备进口的特点。他告诉记者,目前大部分合资企业都在使用进口设备,例如,日资车企的设备基本都是从日本进口,德资企业也比较喜欢进口国外的设备,但美资企业,如美国通用在华企业则已经认可国产设备的技术水平,在达到要求的情况下,会购买国产设备。除此以外,柳崇禧表示,目前,国内缺少试验设备和检测设备的制造商,这些设备技术要求较高,主要从国外进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