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外多晶硅及光伏产业业内专家、生产厂商齐聚在上海召开的第五届2011国际太阳能产业及光伏工程展览会暨论坛,共同探讨行业发展之路。
多晶硅竞争加剧质量最重要
据相关机构统计显示,近一年来,多晶硅的价格出现了显著上涨,2010年市场需求的激增导致光伏电站的新增装机容量出现大幅攀升,硅料供应趋紧。但是多晶硅的相对紧缺是暂时的,这种紧缺,尤其是高品质多晶硅的紧缺在未来几个月甚至2012年上半年还是难有大的改观。据预计,光伏市场的增长是长期趋势,光伏发电的上网平价将会持续改善。未来2年光伏发电的价格基本能与风电,尤其是离岸风电的价格持平。随着新公司的涌入和行业产能的扩张,多晶硅行业的竞争将不断加剧。
面对激烈竞争,光伏行业应该重视全产业链的质量,而不是只把目光局限在产业链的下游环节,原材料的质量同样很重要,因为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至于光伏产品的耗硅量,目前大概在70~80克/瓦的水平,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将有明显的降低。影响光伏产品耗硅量的两大因素是:多晶硅材料的使用效率损耗和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前者的提升空间相对有限,光伏电池光电效率的提高将是降低耗硅量的最主要手段。
就多晶硅生产厂商而言,能提供高品质多晶硅和能够提供低成本的多晶硅同样重要。光伏行业面临的多晶硅紧缺,使得生产厂商更加关注多晶硅产量的提高而忽视了成本和质量两大重要因素。尤其是新进入的厂商,多晶硅材料紧缺的环境,往往使它们只关心产能而不注重技术与成本,逐渐陷入成本结构差、技术落后的不利局面。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些工厂将无法和规模较大的老牌厂商抗衡,因为多晶硅的市场价格将是由那些技术先进、规模大、成本低的大型生产商的生产成本决定,技术落后、成本高、规模小的新入厂商将不得不屈从于这些价格。
技术、市场竞争激烈国内企业遇挑战
2006年全球光伏安装量是1.8G瓦,2010年为15G瓦~16G瓦,增长了约8倍。据行业预测,到2015年光伏全球的安装量为35G瓦。也就是说,未来每年光伏安装量增幅估计为20%~25%。这与之前每年2倍的行业增速相比,将大大降低。其主要是因为多晶硅等原材料成本趋于平稳,且欧洲各国对电价的补贴政策基本可以预见,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不大。
2010年20G瓦左右的全球光伏组件产量中,至少有10G瓦来自中国。但尽管如此,业内专家认为整个光伏行业面临着新的拐点。中国企业需要将更多资金用于技术创新,以便于让组件价更接近于普通电价。
目前,中国产薄膜电池之所以难以得到社会认可,其可靠性及稳定性还需要观察,薄膜电池的种类很多,有砷化镓,有碲化镉,美国企业虽然是近几年才冒出来的,但是他们其实在该行业的技术积累已经有2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中国公司则是在短期内才发展起来的,相比之下国内企业技术处于劣势。而且国内薄膜电池的投资费用太高也是一个问题,建设一个1000兆瓦晶体硅光伏电站的钱,若用在以薄膜电池为材料的电站项目上,只能有几百兆瓦的规模。
除技术创新,后来者的追逐也不能忽视。据报道,目前,三星和LG这样的大型电子企业正在向光伏行业进军,其中三星自己的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近22%。尽管中国光伏公司的竞争力仍很强,短期内被国际巨头超越的可能性并不大。但过3~5年后,市场格局很有可能发生质变。由于这些电子企业熟悉硅材料、深谙大规模生产制造流程且现金充足,因而赶超中国大陆的光伏企业并不是难事。
欧洲光伏产业协会主席MurrayCameron也曾表示,欧美公司也正在摆脱落后趋势,奋力追赶,一些欧企已在亚洲建电池厂,一方面可把质优价廉的光伏组件发往欧洲,另外类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的光伏市场也很大,抢占先机是他们必走的一步棋。
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业持续发展
目前,光伏行业有两种发展策略———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整合策略;专注于单一或少数几个生产环节,扩大生产规模,提供生产效率策略。
就两种发展策略相较而言,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整合是希望借此协调上下游产业链结构,从而缩短完成整个产品生产的时间;垂直一体化还可以进行技术和工艺的整合研发,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更低成本的产品。但垂直一体化整合的缺点是,很难保证在每个生产环节都有技术或规模的优势,从而形成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专业化策略的优点在于专注的企业能够特别注意与上下游客户建立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且能为产业链上其他环节的企业贡献价值。
不管是哪种发展策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才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光伏发电几乎是最有市场潜力、最具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光伏产业以其技术先进性、资源无限性和绿色环保性,成为全球产业革命的核心、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向、应对能源危机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已经把新能源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10年投资将达3万亿元,为光伏产业等新能源产业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如此机遇,国内光伏企业应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攻方向,明确通过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支持发展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突破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核心装备,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能级,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最终实现多晶硅及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