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声大、雨点小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未来将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的一项,分别为节能环保产业规划、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划、生物产业规划、新材料产业规划、新能源汽车规划、新能源产业规划、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划。
而根据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此前的表态,新能源汽车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划,将率先出炉。可见国家相关部委,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十分重视。
本次规划的一大亮点,仍为财政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1000亿元的投入,以及此后地方政府的相应配套,解决了新能源产业起步阶段对于资金的渴求。从即将出台的正式规划来看,与此前的征求意见稿不同的是,对于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新能源汽车,中央安排了200亿元的推广资金,此前的征求意见稿中,财政补贴并未大规模涉及混合动力汽车。
不过,从分配领域来看,整车及其关键技术,成为投入的最大方面,资金达到500亿元;而配套城市基础设施仅为50亿元。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情况恰恰相反。
“现在各个主机厂并非没有成熟的技术,更重要的还是基础配套设施跟不上,消费者使用新能源车的消费体验不好,因此新能源汽车和配套,变成了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关系。”一位汽车生产企业的高管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目前,在公共配套设施方面,由于可以预见的商业模式并不明晰,同时,投入巨大,到目前为止尚处在摸索阶段。在这一情况下,国内整车企业普遍呈现出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
2010年,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扩大到25个,其中6个城市启动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对满足支持条件的新能源车按3000元/千瓦时进行补贴;对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最高补贴5万元;对纯电动车最高补贴6万元。
同时,有54家汽车生产企业的190个车型列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不过,近200款车型中,2010年相关产量仅为7181辆。绝大部分的车型属于已经在工信部挂号,但没有销售的状态。而在加大财政补贴后,这一状况能否改变,尚存疑问。
冀望财税政策
按照规划,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将达到500万辆。其中,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占乘用车年产销量的50%以上。
考虑到目前我国乘用车每年销量已经超过1000万辆,如果按照2020年销量一半为混合动力汽车计算,那么仅混合动力汽车一项,将大大超过500万辆,这一数字还未将纯电动车计算在内。
按照行业普遍预计,新能源汽车占总体销量,2020年应该不会超过10%。按照2020年,国内年销量4000万辆计,彼时,新能源汽车销量也不会超过400万辆,可见目标较为激进。
不过,为了使目标具备更好的操作性,规划还制定了2015年的分步实施目标。
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保有量达到50万辆以上;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从2015年实施目标可以看出,在未来十年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中,中央政府更“看好”后5年的发展,可谓厚积薄发。
为保证销售,本次规划中也配套了一揽子销售刺激计划。在税收方面,2011~2020年,购买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将免征车辆购置税。
2011~2015年,中、重度混合动力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消费税和车船税。
2011~2020年,企业销售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增值税税率调整为13%。新能源及其关键零部件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100%加计扣除。
“财税手段的应用,使得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都能享受到实惠,这对于上下游企业和消费者,都应该说是利好。”一位证券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不过,他同时强调,财税刺激政策是长效机制,不可能立刻引爆新能源汽车市场。
除了财税外,政府采购也是规划中的亮点,规划强调,各级政府及公共机构,实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强制性采购,逐步扩大采购规模,至2015年新能源汽车采购比例不得低于10%,节能汽车不得低于50%。
新华信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政府采购汽车价值4000亿元,如果这笔资金中的50%用于节能汽车,那么对于市场的拉动能力相当可观。“政府采购虽然是利好,但完全依靠政府采购模式的拉动是不可持续的,如果新能源汽车不能从B2B走向B2C,面对普罗大众,那么它都谈不上真正商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