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改革”这个国家命题,并不陌生。上一轮改革自2008年进行至今,已经四年多。如今,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大部制改革再被提及,引来了会否即将开启新一轮改革的猜想。答案或需待今年两会才会揭晓。
这里力图在回顾与前瞻中,勾勒出大众所期待的大部制改革的轮廓。
历次国务院机构改革
**2008年3月**
这次国务院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国务院将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
**2003年3月**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
**1998年3月**
实施了2008年之前涉及面最广、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不再保留的部委有15个,新组建4个部委,3个部委更名。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1993年3月**
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
**1988年4月**
首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改革后人员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
**1982年3月**
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干部年轻化,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减为3万。
=========================================================
新一轮大部制改革方案或将出台,改什么?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即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传大文化部先行 铁道部并入交通部
2013年1月9日,路透社援引两位来自官方的消息人士透露,中国新一届政府将启动大部制改革,而最先实行大部制改革的领域主要有大文化部,其次是实行大交通运输部。据消息人士称,大文化部的改革方案是将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广电总局并入到文化部,大交通运输部是将铁道部并入到交通运输部。
接近铁道部人士:没有接到要实行铁路改革的指令
“将铁道部并入大交通运输部,这个说法提出多年,2008年有一次,2012年全国两会有代表又提过一次,但最后都没有真正实行。这次是否能真正实行,要在2013年全国两会上才能见真章。”在1月11日出版的21世纪经济报道,一位接近铁道部人士对记者如是说。
中铁隧道副总工王梦恕说,铁路改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部委合并问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如果仅仅是改个形式,把铁道部从复兴路10号(铁道部所在地)挪到建国门内大街11号(交通部所在地),结果还是各干各的,意义何在?
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需继续深化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说,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应该说是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但同时,他对此轮大部制改革的整体效果评价并不高。
汪认为,从国务院来看,推出了5个大部,但运转得并不是很顺畅,另外,各地的改革成效也不是特别明显。多名专家也表示,在第一轮大部制改革中,各方的阻力还是比较大。
大部制改革需要按阶段来做好设计,怎么改?
按照此前几次行政体制改革的规律,如果今年真要推行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在党的二中全会上将会对方案进行讨论,随后3月份,新一届政府提出行政改革的整体方案,交全国人代会审议,如获通过,大概在8月份左右,试点部委层面的改革就要完成,随后的一年,省市级的配套改革或将开始。
国务院历年部委机构改革成效
中国政府部门一直在缩减
中国国务院部委数与其他国家相比
和发达国家比较,中国仍然是个“大政府”
大部制改革要压缩部门利益的广度和深度
部门利益广度的收缩,但深度加深了,这是大部制改革方案设计的难点之一,也是大部制改革的关键之一。在持续关注大部制改革的分析人士江涌看来,理想的大部制改革既要压缩部门利益的广度,又要防止部门利益的深度。
大部制不是单纯精简机构,也不是精简人员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军鹏称,我国有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大部制改革应立足于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而不能像西方国家一样按14个左右的政府大部来设置政府部门。
李军鹏认为,实行大部门体制重点是在合并职能、整合机构,而不是撤销职能与精简人员,也就是减机构不减职能、减机构数量而不减人员。相反,对于一些公共服务部门还要增加人员和编制,加以充实,改变目前工作负荷过大、人员紧缺的局面。
大部制改革表面上是机构调整,实际背后是权利调整
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熙瑞看来,大部制的改革不是简单的权力挪窝,还内含着权力的结构调整、市场经济发展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职能内部的改革等多个层次。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汪玉凯也认为,有些地方存在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定化等问题,大部制调整涉及到部门利益,如果把有实权的机构拿掉,会影响到部门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调整起来就会比较困难。
汪还认为,大部制改革如何通过顶层设计加强对地方的统筹,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
在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看来,大部制改革最困难的就是如何理清政府的权力界限,明确政府部门之间的权限。
竹立家说,理清权力界限需界定清楚政府的基本职能和权力,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这个在第一阶段改革中还是比较模糊的,还存在一些三不管的空白”。
大部制不能包治百病,集中的权利更需监督
被集中起来的权力,并不好监督。尽管,“大部制”改革中提倡“三权分立”——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分立,但即便监督机构分离出去之后,也仍然是内部监督。而目前除了现有纪检、司法等监督方式外,尚没有新的制约方式。
重庆市编办向松柏说,以前通过部门的职能设置还可以使不同的部门相互制约,但合并后却往往成了利益共同体,自制政策、自我监督,此外权力的高度集中,也会给监督带来压力。
国际上实行“大部制”的基础是服务
对于“大部制”,从国际上看有几点是清楚的:一是这个“大部”,是服务型的,所以它才能那么大,大得有道理;二是这个“大部”,并非权力大得没边;三是“大部制”的人员管理都是雇佣制而非任命制,所以,那些“大部”里的雇员都得老老实实给纳税人当“仆人”。
结语
热议的“大部制”,不过是手段和过程而已。无论大部还是小部,纳税人期盼的是一个能多快好省提供服务的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