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们企业成立的第15个年头,做为一家传统的出口外向型家纺制造企业,有幸赶上了中国发展最快的一轮周期1978-2008。经历了市场的管制阶段,放开阶段,也经历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以及08/09年金融危机的洗礼,一路走来见证了市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和历练。
1.1996-2000年 企业的野蛮生长阶段
那时企业要得到出口权还要取得国家的申核批准,除了国营外贸公司只有合资企业才能得到出口权,而且产品出口需要配额而绝大部分配额只分配给国营外贸公司。这样新企业如果要出口就要通过各种渠道借助各种关系去“买”配额/批文。 在那个时期谁掌握了配额/批文谁就像拥有了一部提款机----倒卖配额的利润比正常生产产品的利润要高得多。尽管如此因为出口管制逐渐变得宽松,国外市场的需求十分旺盛而国内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还远不充分,一批新生企业包括我们从中看到了大量的机会和可能性,2000年的销售额是1996年的将近6倍,这也是我们企业第一桶金产生的时间段。
2.2001-2008年 企业的黄金发展时期
2001年中国入世后,配额/批文都取消了而企业出口权也由审批改为登记制。那时正是中国的城镇化刚刚开始,大批农村的年轻劳动力从土地耕种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进入到第二产业。当时中国家纺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发达国家的纺织行业,当时印度, 巴基斯坦等传统家纺产品供应商无论从产业链的完整性还是生产效率上均无法给中国企业造成竞争由于加入世贸组织发达国家的市场对我们完全敞开,当时我们产品常常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我们也是在这个阶段投资建设了我们自己生产基地,完成了从贸易商向生产,设计/研发,销售一体的完整供应链的转变,强化了竞争优势。到2008年的时候我们的销售额又比2000年增长了 近3倍。
3.2009-现在 后金融危机时期,外向型制造企业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正当我们以为出口可以无限制的继续增长下去,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给我们当头喝棒----之前连续12年的出口增长结束了,当年的销售比2008年下降了20%多。 而随后国家出台的各种财政刺激政策没有给我们这类外向型制造企业直接利好,反之因为大规模人为干预造成原料成本,人工成本,各种税费的大幅上涨,而国外市场的购买能力却在相对下降,这一反一正大幅压缩了外向型制造企业的利润,而国家出台的各种扶植政策更多的是向金融流通和央企等大国企倾斜,股市的资本利得到目前为止还不用交税,而企业的各种税费有增无减这些都对实体制造企业的经营者的信心和坚守形成了负激励。另一方面危机也让我们对自己的经营模式有了反思----给国外品牌做ODM代工虽然操作简单但基础不牢固,企业命运不完全在自己的掌握中,只有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被消费者认知的品牌和渠道,才是企业得以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但国内市场秩序的不透明,不规范和不可预见性造成了交易成本的居高不下,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市场,对于像我们这样习惯了与发达国家按规则办事的外向型企业来讲国内市场的拓展和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