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钢铁企业联合做大已是大势所趋,无论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还击,都直接或间接地卷入到了这场重组战之中。强者四处扩张,跑马圈地,扩大势力范围;中者联手合作,抱团做大以图强;弱者“嫁”入豪门,寻求庇护。除了本地区的抱团做大外,越来越多地跨地区重组也出现了,如宝钢重组新疆八一钢铁、武钢重组云南昆钢等。影响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因素很多,如地方壁垒、体制障碍、利益冲突、职工安置、文化融合等,而跨地区、跨体制重组更加复杂,其中地方壁垒、体制障碍和利益冲突是三大影响较大的因素。
地方垒:“肥水”不外流
企业联合重组的一个核心障碍是利益分配问题,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是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在跨地区的企业联合重组中,钢铁企业作为地方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更愿意钢铁企业在本地区内部进行联合重组,以免“肥水”流入他人田,钢厂跨地区重组最大的阻碍往往也是地方政府。目前各地钢铁冶金行业发展规划多数都强调支持当地龙头钢铁企业重组本地区的中小钢铁企业,以做大做强本地区的钢铁产业。
因此,目前诸多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是行政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大多数大型钢铁企业是国有企业,政府是东家,牵线搭桥,但是这种“拉郞配”容易结出“强扭的瓜”,政府的一片“良苦用心”换不来双方的满意,重组往往有名无实。因此如何均衡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形成多赢局面是跨地区重组的关键。
体制障碍:隔“制”如隔山
当前国内钢铁企业主要有两种体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行“统一所有、分级管理”的模式,按管辖权限分为中央直属、省属、市属,归各级政府的国资委管理。国资委不仅管理企业资产,还管理企业的高层人事任免和重大投资决策。在这种体制和机制下,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后产权归属和经营者任免都面临困难,而企业也就变成了政府之间进行利益协调、讨价还价的一个筹码。
从当前钢厂的重组情况来看,同一体制内重组相对较为容易。如果民营对民营,企业重组老板一人说了算,操作最易;如果国企对国企,也许被重组企业不愿意,但在政府的支持下,操作起来也不算困难;如果国企对民营,则要看市场形势和政府压力,市场形势好,政府不推动重组则过程很艰难;如果市场形势不好,政府施加压力,国企并购民营就相对要容易些;如果民营并国企,就相对更为困难,部分员工对国有企业的身份仍然情有独钟,不愿“给民营老板打工”的观念根深蒂固,民营企业的管理方式仍为广大干部员工所顾忌。
利益冲突:无利不起早
市场经济下,企业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企业联合重组,其核心还是“利”字当先。钢厂重组中的利益冲突除了上面所说的地方政府利益外,还体现在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上。企业利益方面,由于各种因素(如资源占有、政府支持等)导致企业竞争力水平和盈利能力不一样,效益好的企业怕被效益差的企业连累拖垮,被重组企业怕重组主体企业挑肥拣瘦,将盈利能力强的主体厂矿拿走,而将盈利能力弱的附属辅助单位“放飞”。员工利益方面,首先是管理层利益问题,参与重组的钢铁企业各有自己的一套领导班子,合并后必然会导致一部分人权力失去或减弱,还有一些企业高层领导存在着“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思想。其次,由于两个企业人均收入一般都不相同,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同一个企业集团内同样的岗位上出现不同的待遇,导致“同工不同酬”。再其次,被并购企业职工担心企业一旦联合重组,很有可能会精简机构,下岗分流,饭碗不保。
当然,除了以上三大因素外,还存在诸多其他阻力影响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如历史遗留问题。由于钢铁企业多数是老国有企业,企业办社会和辅业单位的负担沉重,存在机构臃肿、冗员过多、企业大集体等问题。
尽管钢铁企业重组困难重重,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要生存发展,独守一方、偏安一隅是难以长久的,与其被动卷入“战争”,还不如主动征战沙场,伺机而动。弱者择主而事,强者布局谋势。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联合重组已是国内钢铁企业走向全球的一条不得不走的道路,大而言之,做强民族企业,振奋国民信心;中而言之,打造钢铁品牌,提高行业地位;小而言之,增强企业竞争力,让企业得以生存,让员工得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