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宏达
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南部已有2000多家民营加油站因缺油而停业,在浙江、江苏、湖南等地,不少加油站实行限量加油。主要原因为柴油减产以及突击减排造成的需求上升。(11月7日《楚天都市报》)
突击减排“拉闸限电”,迫使企业自备柴油发电机发电,实属无奈之举。而这个政策也相应地刺激柴油需求,致使南方许多地方出现油荒,无疑,这种人为的恶性循环是简单粗暴地执行减排政策的结果。然而,其结果远不止油荒,在恶性循环中也必然造成资源的更大浪费。
地方突击减排“拉闸限电”,迫于国家将对节能减排指标实施“年底算总账”的严厉问责的压力。事实上,这种“一刀切”的做法,真实用意并非为了减排,而在于追求好的“政绩”,节能减排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功夫应该下在平时,而不是靠突击就能奏效的。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必然导致事与愿违的恶果。
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是有保有限有压,对于居民生活、医院、公共服务等民生用电,理应给予充分地保证;对那些高耗能的落后产业,应该压缩用电指标,限期整改,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不问青红皂白,一律“拉闸限电”,突击减排的指标倒是容易实现,可相应地对居民生活这个重要的民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更何况,这种“拉闸限电”并不能真正限得住,逼迫一些企业施行迂回战术——购油发电,形成新的耗能,造成新的污染,而且柴油发电的污染远远超过用电,这岂不是得不尝失?
值得注意的是,突击减排“拉闸限电”的后果,并非决策者始料未及,而是政绩工程思维下的不计后果的放纵与冲动所致。在一些地方决策者看来,“拉闸限电”即使企业民众有怨言,顶多也只是口头报怨,企业和民众怨言又能如何?而要是完不成减排指标,是要问责的。权衡利弊,“拉闸限电”自然成为首选。
现在的问题是,政府是解决油荒,还是解决减排中的造假?笔者注意到,为缓解柴油荒的局面,中石化、中石油浙江分公司负责人表示,已特别向总部申请了配合,增加了每月的供应量。油荒问题容易解决,可由此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谁来担这个责?民众都看得清清楚楚,不知道有关方面会不会有一个问责追究的动作。(来源:中国吉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