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有关负责人日前回复《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采访函称,有关国泰君安、银河证券、申银万国等三家券商不受“一参一控”政策制约的报道不实;未达标单位的股权规范进程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国泰君安、银河证券、申银万国等三家券商获得国务院特批,不再受‘一参一控’政策制约。”这篇没有交代消息来源的报道分析称,上述三家券商豁免“一参一控”将为IPO扫清障碍。
就此,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一参一控”是一项已经对外公布实施的既定政策,适用于所有证券公司股东、实际控制人。目前,这项政策正在落实中,政策没有改变,个别媒体的相关报道不实。
该负责人表示,“一参一控”政策出台以来,得到了行业的认可和有关股东单位的大力支持。截至目前,需要整改的股东单位绝大多数已通过公司整合兼并或者转让证券公司股权等方式,达到“一参一控”政策的要求,其余股东单位的股权规范进程也已进入实质操作阶段。
汇金与上海国际酝酿“换股”
目前,在此项监管“硬框框”下面临取舍难题的券商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包括中央汇金公司和上海国际集团。汇金在参与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时直接或间接参股了申银万国、国泰君安、银河证券、中投证券等券商。而上海国际则作为上海地方金融国资的运营平台,与旗下子公司共同持有申银万国、国泰君安和上海证券的股权。
去年12月本报曾报道,有关方面提出一个上海国际集团和汇金公司“换股”的方案,即前者用所持申银万国股权,与后者交换国泰君安的股权;双方已经就此签订了初步的备忘录。
如果这一方案最终得以实施,则上海国际与汇金公司旗下各减少一家证券公司,从而向符合“一参一控”的监管规定迈进重要的一步。
除了“换股”的考虑之外,业界也曾有“整合”的提法,即将同一控制人旗下的证券公司加以合并。但业内人士认为,这种重组涉及复杂的人事安排,并且也带有行政干预市场的色彩,不能保证没有其他负面影响。
国泰君安、申银万国和银河证券在传统的经纪业务量上一直排在行业前列,但近年来证券行业本身走向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潮流,一些过去中等规模的地方性证券公司在上市后业务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从而给上述三家老牌券商造成很大的压力。由于不满足监管要求,这三家证券公司一直无法启动上市进程。
尽管如此,相关证券公司和股东、实际控制人一直试图在监管要求范畴内解决控参股问题。此前国泰君安与申银万国的办公室人士都向本报否定了“豁免”传闻。国泰君安的一位人士表示:“公司方面从未向监管层递交过相关申请豁免的资料和诉求,个人认为这种赦免的可能性很小,毕竟不是一家公司面临这个问题。”
硬性规定旨在规范发展
2008年3月证监会发布《关于证券公司控制关系的认定标准及相关指导意见》,明确证券公司“一参一控”政策。
2008年4月,《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发布,规定“两个以上的证券公司受同一单位、个人控制或者相互之间存在控制关系的,不得经营相同的证券业务,但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另有规定的除外”;证券公司经营证券业务不符合规定的,应当在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期限内达到规定要求。
这些监管要求一定程度上是吸取了过去证券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经验教训,有利于促进良性竞争、改善公司治理和防范化解市场风险。
“一参一控”虽然是针对券商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但实际上最受影响的是相关的证券公司。
为了维护上市证券公司的资质条件,减少规范整改过程的复杂性和涉及面,避免上市后出现重大变更事项,监管层要求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符合“一参一控”要求的证券公司不能申请上市,如证券公司拟在上述期限前申请上市的,应当在申请上市前达到“一参一控”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