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企联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协会中心
协会简介
企联章程
组织机构
部门设置
协会媒介
代管协会
新会员入会条件
入会条件
邀请函
申请表
登记表
团体会员
新闻综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综览>> 新闻综览
央行降息力挽经济下滑 释放信号鼓舞国际市场
更新日期:2012年6月8日  浏览次数:次   字体【

作为近期一揽子“稳增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央行降息的“靴子”终于落地。之前这次降息虽已被市场广泛预期,但其大胆新颖的形式和有些出人意料的时点还是提振了国际市场,欧元英镑澳元等风险货币一度弹升。

不过,市场的乐观情绪很快被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讲话浇灭,他并未如预期给出采取更多货币刺激措施的暗示。全球经济处于过度增长后的痛苦调整期,市场焦点轮流变换。

降息的内外条件均已成熟

7日,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在“瑞信中国投资论坛”发表主题演讲称,如果欧债危机恶化对世界经济冲击确实很大,国内物价回落较快,且各国央行也有降息举动的话,那么中国也会降息。但随即他补充道:“这并不等于现在就需要。”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就在当日晚间,央行宣布自8日起下调利率25个基点。央行不仅对称地调降了存贷款基准利率,还同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放松对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控制,市场直呼此举新颖大胆。

虽然市场已广泛预期到央行的降息之举,但多数人未曾料到三年半来的首度降息来得如此之早。安邦国际首席研究员陈功分析称,其实国内经济运行情况和国际环境已经为央行降息提供了成熟条件。

面对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地方债务问题恶化、出口需求疲弱等负面信号,加上CPI回落或至3%左右的舒适区间,为货币政策留出空间;放眼国外,降息潮已在新兴国家蔓延,澳大利亚央行连续两个月降息,巴西至今已8次降息,印度央行也表示在未来数月继续降低利率。发达经济体诸如美国、欧洲、日本也呈现不同程度的经济问题,尤其欧元区已成为全球经济风暴的中心。

“此次宽松并不是来早了,而是迟到了。”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表示,去年四季度巴西、欧盟、澳大利亚纷纷降息的时候,中国没有轻易采取行动;今年一季度出现过调降窗口,但因国内经济数据不错以及信贷数据超预期,便再度推迟。从效果而言,降息比降存准更有利于增强企业信心,更有利于刺激居民消费

国际市场情绪受到鼓舞

央行此次降息在彰显国内“稳增长”决心的同时,也稳住了国际市场的信心。

消息一经公布,国际外汇市场上欧元、英镑、澳元和加元等风险货币资产一度弹升。欧元兑美元突破1.26,英镑兑美元触及1.56,澳元兑美元突破平价,美元兑加元跌至1.02附近,欧美股市与大宗商品价格也闻讯上涨。

相较于此前经合组织、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机构纷纷调低中国经济预期,国际市场逐渐转向正面反馈。星展银行大中华区高级经济师梁兆基评价中国降息为“一石二鸟”之举,在初探利率市场化、刺激国内经济的同时,还鼓舞了国际市场对中国的信心,并给予方向上的指引。

然而,中信银行总行国际金融市场专家刘维明强调:“市场不应对此次降息抱有过高期望,这一轮宽松的步伐会比市场想象得缓慢一点。”

同2009年相比,目前受房地产调控及经济减速双重影响,好项目难求,发展改革委也明确否认将大规模启动政府投资,将使降息效果打折;其次,此次降息幅度较小,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刺激有限。另外,CPI的不稳定也使降息窗口开不了多久,由此货币政策的放松空间有限。

欧美市场仍是市场焦点所在

市场的乐观情绪很快被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讲话浇灭。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国会作证时并未给出将立即采取更多货币刺激措施的暗示,市场由此感到失望,QE3或将推迟至8月,主要风险资产随即逆转升势低收。

前不久,欧洲央行宣布维持基准利率不变,且欧洲央行总裁德拉吉预示欧洲央行目前不大可能出台又一轮长期廉价贷款操作,同样令市场略感失望。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降息整体释放宽松信号,利好国际市场和大宗商品,但是影响不会太大。最关注的焦点还是美联储的政策和欧债危机。

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都在经历过度增长后的调整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全球经济充满波折,影响市场的因素错综复杂。“可以这么说,美国还是唱主角,中国的影响力虽在加大,但对于国际市场还没有唱主角的能力。”厦门耀而耀投资管理公司技术总监卢君坦言。

展望下一步欧美市场的政策走向,刘维明预计,美国市场利率已经很低,进一步宽松空间十分有限,且复苏势头良好,推出QE3动力不足,可能会继续利用现有工具压低长期利率。欧洲央行留有余地,倘若欧债危机出现严重恶化,将会采取降息手段。

上一篇:分析称中国央行或加入全球降息俱乐部   下一篇:人社部称推迟退休年龄是趋势 盘点全球退休政策

合肥市企业(企业家)联合会 合肥市工业经济联合会
地址:合肥市庐阳区霍邱路6号 邮编:230001 EMAIL: 1161590375@qq.com TEL: (0551)65136583 FAX: (0551)65136583
 技术支持:新干线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9023400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1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