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上午召开的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省长王三运作《政府工作报告》。本报现摘选其中一些“关键词”。 ■数字 初步核算,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达到100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财政收入1551.2亿元,增长17%。粮食总产量614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87.9亿元,增长2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63.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7.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4元,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9%。城镇新增就业5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2010年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 ‰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工作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主要工作有: 扩大有效需求 加快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有:中盐合肥化工基地、熔安动力船用柴油机、奇瑞轿车五厂、大陆轮胎等重大产业项目;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京沪高速铁路安徽段、宁安城际铁路、阜阳至新蔡高速公路、芜申运河安徽段航道整治、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安庆长江铁路大桥、新桥国际机场等。 力争开工的项目有:淮化集团煤化工、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铁路、合肥至庐江至铜陵铁路、望东长江公路大桥、沙颍河航道整治、水阳江治理、滁河治理、淮北虎山电厂、淮南朱集煤矿等重大项目,做好川气东送入皖的承接工作。 继续推进池州长江公路大桥、皖电东送1000千伏淮南——上海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合肥煤电铝联营、引江济巢、淮水北调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继续实施家电、汽车、摩托车、农机下乡和农超对接,全面启动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工作,进一步激发城乡消费潜能。 推进自主创新 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工作,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为主抓手,加快皖江城市带产业技术升级,辐射带动全省技术创新。支持马鞍山、铜陵等省级高新区筹建,争取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值4400亿元。进一步整合资源、集成项目、集中优势,加快推进奇瑞和江淮新能源汽车、京东方六代和八代线、芜湖三安光电、两淮煤矿瓦斯治理和综合利用、海螺水泥余热发电等重大项目,迅速形成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极。加快建设合肥工程机械、芜湖节能装备、蚌埠环保装备、两淮煤机装备、芜湖船舶制造、马鞍山冶金装备等六大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和信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文化和旅游、房地产、居民服务、农业和农村服务等八大服务业。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扎实推进“安徽杰出人才工程”和技能振兴计划,培养造就一批专家、科技带头人和高技能人才。 承接产业转移 制定出台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和实施方案,明确具体支持政策,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落实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发展若干重要事项,加快推进与长三角地区交通、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对接。着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推动跨国公司在华地区总部及生产、采购、研发中心入驻我省。大力扶持具有徽风皖韵的文化产品拓展国际市场。 统筹城乡发展 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创建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73个、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60个。进一步办好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第八届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会、安徽绿色食品名优农产品(上海)交易会。加快淠史杭等7个大型及一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步伐,开工建设3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解决34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力推进“522”扶贫行动计划,减少贫困人口40万。 保障改善民生 加大技能培训、政策帮扶和就业服务援助力度,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就业问题。今年计划投入330亿元,实施33项民生工程。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土地征用等突出问题。 协调区域发展 推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加大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力度,增强辐射带动力、产业支撑力和综合承载力,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加快合肥经济圈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环境保护一体化,促进省会与周边城市联动发展。进一步推进皖江城市带和沿淮城市群建设,加快皖南地区开放开发步伐,推动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发展转型。推进合肥等市县与皖北三市六县结对合作,落实具体项目,鼓励以多种形式共建开发区,加快培育皖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视财税金融 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清费治乱力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更加突出重点,发挥财政对转变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持作用。着力提升信贷服务水平,加快地方金融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信用安徽”建设,依法打击各类金融犯罪,大力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深化体制改革 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发展社会事业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深入推进职教大省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由每人80元提高到120元。加快国有演出团转企改制,深化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体制及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切实抓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精心办好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和第十二届省运会,力争在亚运会上取得竞技体育好成绩。
信息来源:合肥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