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合肥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人们的物质消费需求增长将逐步趋缓,精神文化消费需求逐步占据主导位置。
而统计局的另一项数据表明,2009年,合肥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694.82元,从消费结构上看,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大幅增长,消费结构趋于优化。
合肥已进入文化需求的旺盛时期,大需求催生大市场,大市场满足大需求。
生活处处“有文化”
清晨、黄昏,环城公园,翠荫如盖,下棋、打牌、唱庐剧的老年人自得其乐。“上午叫一叫,下午报一报,晚上跳一跳。”退休老人郭大爷将自己的“每日必修课”——唱戏、看报、跳舞如此归纳。
图书馆,书香袭人。“孩子看书、做作业,我查点资料,各得其所。”乐于周末带孩子“钻书屋”的刘工程师说。
天鹅湖畔,大剧院里歌舞悠扬。“我们夫妇是合肥大剧院的忠实观众,我们观看了孙海英、吕丽萍夫妇联袂主演的易卜生的话剧《培尔·金特》、中国煤炭文工团演出的大型情景歌舞晚会《俄罗斯的伏特加》等。每一次观看,都是一次艺术的享受、精神的会餐。”合肥某高校的黄教授在网络上发帖子说。
到晚上,华灯初上,大街小巷的酒吧、茶楼也是人声鼎沸。“我觉得跟三五知己一起喝茶、聊天也是一种文化,休闲文化嘛!”
文化消费悄悄走入千家万户,已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板块。来自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09年,合肥市民的八大类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大幅增长。就拿看电影来说,合肥去年累计票房收入超过4491万元,占全省电影票房总收入的70%。
打造市场“抓投入”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发展空间。合肥发展文化产业的“要件”已经具备。
“硬件”越来越完善。为满足广大市民的文化需求,合肥逐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了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成了合肥大剧院、合肥图书馆、赖少其艺术馆、合肥体育中心等一批文化体育场馆。
“活动”越来越丰富。近年来,合肥通过多种形式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广玉兰艺术节、快乐周末、合唱节、新春文化庙会、走向文明文艺演出、农村民间文艺展演、精神文明迎春征联、文艺作品下基层等八大系列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逐渐打响,龙虾节、啤酒节等活动热潮一浪胜似一浪。
“元素”越来越齐全。广大市民文化需求日趋旺盛,政府规划、指导、大手笔投入,民间资本潮水般涌进,文化人才层出不穷,文化产品愈加丰富多彩。
满足需求“推三化”
纵观进步快,喜;横比有差距,忧;环视有缺口,急!
与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相比,目前合肥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较大“缺口”。“能够作为合肥地标、名片的文化消费场所还是少了点。”大学生徐静说。
如何更好地引领和满足日趋兴旺的文化需求呢?合肥正大力推进“三化”。
推进文化产业“市场化”。市场紧跟着需求走,甚至要“打提前量”,营造市场、培育市场。“合肥大剧院高雅演出不断,但上座率需要提升,市民的文化品位需要提高。”喜欢文化艺术的黄教授呼吁说。同样,文化集群、板块、街区的打造,文化投资的激励,文化产业规模的提高,也是重中之重。
推进文化产业“个性化”。共性的文化消费,要有个性的表现。“就合肥而言,徽文化、庐州文化、包公、淮军等文化都可以信手拈来。要让消费者看到带着强烈的合肥特色的文化产品。”
推进文化产业“多元化”。现代化滨湖大城市脚步铿锵,越来越多的人将成为“合肥人”,越来越广泛的地域文化将融入合肥,合肥文化市场将打开大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兼容并蓄。 来源:合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