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关部门获悉,我市未来自主创新的“路线图”已经绘制,其中不仅将今年高新技术总产值的目标直指1900亿元,还提出要在2020年将合肥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
核心提示
“壮大扶小”组成“创新舰队”
如果把每一个自主创新企业比作是一艘船的话,那么大型科技企业就是“航母”,小企业就是“快艇”,而若要形成产业集群,实现整体突破势必要“壮大扶小”,形成一支“创新舰队”。
如何“壮大”?我市将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相互衔接的特色产业集群,对初创企业,实施创新资源的输入和整合;对成长型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运作等手段推动其做大做强,并注重引进境内外创新型企业落户合肥,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微软、杰事杰、芯硕半导体、京东方……这一批批响当当的“航母级”的知名科技企业相继落户,与科大讯飞、四创电子、科大立安、阳光电源等本地“创新巨轮”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合肥“创新舰队”中一道豪迈的风景线。
如何“扶小”?我市今年将争取国家各类资金对我市科技企业支持增长20%以上,推进“千人千企”行动,力争科技特派员、特聘员、联络员总数达1000人,服务企业300家,转化并推广市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20个以上,从而为中小企业“输血”,助其早日成长成为“舰队”中的支柱力量。
“纳贤引智”构建“创新大军”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今年我市将加强归国留学人员的创业引进工作,引进10家以上留学生创业团队,深化“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合肥工作基地”工作,开展人才库和项目库等信息平台建设,争取更多人才进入全省“百人计划”和中组部的“千人计划”。此外,今年还将开展“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争取新建6家博士后工作站,继续紧抓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研究生在肥进行科技服务活动。
构建“创新大军”在“纳贤引智”的同时,合肥也做好了一切“后勤保障”。今年,我市将力争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企业技术中心10~15家。同时,加快省级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院地合作载体建设,争取新增5个以上省级实验室和1个院士工作站。
“三级跨越”打造“创新之都”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合肥对建设试点市有了“三级跳”的远景规划,即“一年健全体系、三年一次倍增、六年基本建成”。力争到2015年,基本实现国家对创新型城市的考核指标要求。
一年内,我市将建立健全工作推进体系、政策支撑体系、统计监测体系、宣传引导体系,这四大体系将构成“三级跨越”的“起跳点”。三年内,我市实施“创新创倍增计划”,力争到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规模、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数量、专利申请授予量三项主要指标在2009年基础上实现倍增;到2015年再翻一番,实现“双倍增”。
六年内,我市将在全国率先建成科技创新型城市。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值实现6000亿元,增加值2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2000家,专利申请量和授予量分别达到2万件和1.2万件。2020年,将把合肥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 来源:合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