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企联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协会中心
协会简介
企联章程
组织机构
部门设置
协会媒介
代管协会
新会员入会条件
入会条件
邀请函
申请表
登记表
团体会员
合肥经济纵横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合肥经济纵横>> 合肥经济纵横
大建设:最大的民生工程
更新日期:2010年9月7日  浏览次数:次   字体【

    2006年3月16日,大建设拉开大幕,1600多个日日夜夜风雨无阻,以恢宏的手笔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壮美画卷:截至今年7月底,完成工程845项、在建366项,工程总投资1059.69亿元,完成投资640.83亿元,是“九五”、“十五”时期城建投资的近4倍。

  “大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设一个让最广大人民群众感到自豪、适合他们生活的城市。”

  “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大建设始终。”

  五年大建设,一切为了人,处处系民生。时光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作出了坚实注脚,大建设成为最大、最直接的民生工程,也是最有效的民心工程。

  “看得见”、“看不见”双重收获

  五年大建设,百姓受益何其多,不仅给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的生活实惠,而且还带来了看不见的精神塑造。

  ——出行,更顺畅。强攻主动脉,健全微循环,打通断头路,拓展出入口……2006年~2009年,共开工交通工程490项,总投资517亿元,建成道路371条计713.13公里、桥梁87座。一路一桥总关情,市民出行乐其中。

  ——居住,更舒适。老城改造,新区开发,保障性住房建设等,让市民从“有居”迈向“优居”。共完成大建设复建点和保障性住房项目36项、182.57万平方米,在建49项、118.19万平方米,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购物,更便利。商界大鳄接连入驻,市井小铺繁星点点,市民既可在“十分钟生活圈”里完成家居消费,亦可在市区内进行和国际潮流接轨的时尚采购。

  ——就业,更充分。大建设直接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同时带动产业蓬勃发展,使合肥就业供需结构发生历史性转变:由劳务输出市一跃成为劳务输入市。

  ——收入,更丰厚。大建设直接或间接成为城乡居民增收的源泉,2008年,合肥城乡居民收入首次双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684元增至171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07元增至6065元。

  ——上学,更公平。先后新建迁建54所中小学校,超过“九五”、“十五”时期总和;校安工程扎实实施,幢幢校舍更加坚固。小区有学校,附近有名校,教育均衡化发展实现了重大突破。

  ——就医,更方便。集中规划建设5所三甲医院,改扩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114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在滨湖医院就能享受到上海优质医疗卫生资源。

  ——文娱,更多彩。随着合肥大剧院、滨湖城市天地等兴建,经典名作常现家门口,时尚潮流就在前大街,一个不再满足于温饱而追求更高品位生活的庐州城款款走来。

  ——环境,更优美。“水文章”:到2010年底“基本不再让一滴污水排入巢湖”;“绿文章”:让市民“出门500米见绿、1000米见公园广场”……坚持生态环保优先,使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

  大建设给市民带来的,何止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更为这座城市注入了开明开放、奋发图强的精气神。全市人民自豪感、归属感空前加深,开放度、创新度空前增强,公民意识、文明意识空前提升……现在,更多的合肥人身上洋溢着大城市的气质!

  新市民、老市民共享成果

  对大建设来说,特别值得一书的是滨湖新区的快速崛起。2006年11月15日,合肥滨湖新区建设打下第一根桩,揭开了合肥“环城-滨湖-临江”的历史。

  今天走进滨湖新区,道路桥梁宽阔雄伟,高楼广厦鳞次栉比,市容绿化清新宜人……昔日冲洼之地的荒芜已被一座繁华新城取代。

  数字虽枯燥,但有时比形容词更具有表现力:滨湖新区建设不到四年,通过市场化融资“自我造血”,累计完成投资355.74亿元,建成区域10平方公里、道路77.2公里,房建面积达到1500万平方米;新区开发带来的土地出让收入,用于自身之余,有三分之一反哺老城区改造提升。

  大建设决不搞“喜新厌旧”。拥有200多万常住人口的老城区改造提升,与新区开发建设一样,同为大建设的主战场。

  财政账目显示:如果以“原城市建设区范围”为界来划分老城区和新城区,市本级投入215.84亿元用于老城区改造提升,占大建设市本级投资总额的89.2%。老城区道路交通、防洪排涝、截污治污、公用事业、园林绿化等获得明显改善;同时,对中心城区六大片区和危旧房、城中村进行连片改造……

  76岁的郭继英老人站在劳动村拆迁复建点的施工现场,感慨万千。看看面积近80平方米的宽敞新家,摸摸两室一厅的拐拐角角,老人喜笑颜开:“没想到房子这样好,没话讲了!”大建设的一桩桩、一项项,老城区惠及面最广、受益范围最大,像郭继英老人这样的“老合肥”一提及便赞不绝口。

  城里人、农村人一起得益

  9月4日、5日,来自肥东县白龙镇的邢师傅像往常一样,从市区回家乡过双休日。这是他以前想都没想过的事。他过去“拎把砖刀走天下”,春节一过出门,来年过春节才能回,大建设开展后,他在工地上找到了工作,钱没少挣,还顾上了家。

  大建设的春风吹拂着合肥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不仅泽被城里人,也同样惠及农村人。

  大建设把新农村建设纳入统一规划,“四大组团”全面拓展,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2005年~2009年,三县地区生产总值从179.6亿元增至512.3亿元,财政收入从15.05亿元增至43.5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9.96%和30.4%,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收入比由3.01缩小至2.82。

  大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对县城和近郊镇,提升其规划建设水平,使其加快向城市副中心方向发展;对重点乡镇,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提升其承载能力;对偏远乡镇和中心村,规模化推进土地整理和土地置换,加速镇村扩容。2005年~2009年,县域城镇化率从不足20%提高至25%以上,仅2009年就缩并自然村1028个,近8万农民转为市民。

  大建设为农民享受城市文明创造了条件。2005年~2009年,全市共整合市本级财政支农投入25.89亿元,其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7.41亿元,农村教科文卫等事业发展3.5亿元。公路、公交、天然气、自来水、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由城里向农村延伸,过去可望不可及的城市资源已经飞入寻常农户家!

  当代人、后代人同被福泽

  百度搜索“合肥大建设”,81万网页无声记述其历历征程。建设者们既脚踏实地,敢走新路,敢破难题;又登高望远,适度超前,不惧时议。

  快施工、快收尾、快决算、快移交……一个“快”字,建设者们把多少困难留给自己、多少方便让给市民!

  目前,合肥每年新增外来人口18万左右,每天新上牌机动车200辆。大建设始终“与人口增长赛跑”、“与车轮赛跑”……

  今天,俯瞰有“安徽第一高架”之称的金寨路高架桥,车流如河,疾走不息。当年其处于襁褓之中时,质疑声汹涌而至,甚至有人断言,高架桥建好后根本不会有几辆车走。现在置身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感叹建设该项目的远见。

  有一种理念振聋发聩:我们一定要围绕将来600万~800万人口的大城市,现在就把道路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得超前一些,为后人把空间留足,不要将就、不要凑合。

  大地响起回音:徽州大道和蒙城北路的建设,使合肥城区南北方向拓展了30公里;滨湖新区建设坚持扎堆式发展、紧凑式开发,并一步到位先行建设地下管网……

  有一种承诺掷地有声:规划要高起点,建设要高标准,各项工程都要出精品,我们要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千万不能使今天的建设成果成为明天发展的障碍,变成城市建设的“鸡肋”。

  时间为之见证:王小郢污水处理厂一期、徽州大道南段一期、第二发电厂等5项工程获国家“鲁班奖”,芜湖路综合改造等49项工程获省“黄山杯”……

  一位名为“大蜀山下”的网友深情写道:“如果把大建设比作一首气势恢宏的史诗,她字字吟哦的都是民生。”

  是的,大建设就是一首让今人激情澎湃、让后人感动至深的民生史诗!


            来源:合肥日报 

 

上一篇:合力打造合肥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下一篇:安徽首批节能服务企业名单出炉 填补节能服务业空白

合肥市企业(企业家)联合会 合肥市工业经济联合会
地址:合肥市庐阳区霍邱路6号 邮编:230001 EMAIL: 1161590375@qq.com TEL: (0551)65136583 FAX: (0551)65136583
 技术支持:新干线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9023400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1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