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企联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协会中心
协会简介
企联章程
组织机构
部门设置
协会媒介
代管协会
新会员入会条件
入会条件
邀请函
申请表
登记表
团体会员
合肥经济纵横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合肥经济纵横>> 合肥经济纵横
国资监管“合肥模式”
更新日期:2010年9月29日  浏览次数:次   字体【

   “国字头”在中国的历史上,一度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国家形象的代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加快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道路上,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发挥了鼎足之力。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来临,市场化浪潮也对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形成强烈的冲击,对国有企业的定位提出新的要求,国有企业也开始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开始踏上改革之路。

  经历过政策性破产和资产重组的洗礼,合肥的国有企业改革在2002年揭开了序幕,随后,合肥国企在改革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2007年合肥国资委的成立更是奏响了国企改革之路上的最强音。三年来,在国有企业改革之路上,合肥国资委一年一跨越,一步一个脚印,以雷霆万钧之势震撼着庐州大地。

  ■2008国企改革的攻坚之年

  2007年7月合肥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直接把合肥的国有企业推进了富有转折意义的深水区。成立伊始,合肥就明确要求“除公用企业之外,其他国有企业要在2008年全部完成改革任务”!

  这注定是一场大规模的改革攻坚战!

  这注定了这场改革不再是细水长流式的小动作,而是疾风骤雨式的措施!

  作为一个新组建的单位,市国资委毅然担起这场“攻坚决战”的重任。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力打响了国企改革攻坚战,强力推进合钢集团等12户大企业大集团、27户中小企业和10户文化企业改革。改革涉及企业法人208个,总资产172.62亿元,净资产49.46亿元,改革成本29.39亿元。改革涉及各类人员54106人,其中解除劳动关系24729人,离休人员455人,退休人员25242人,特殊群体3680人,采取重新竞聘上岗,鼓励自主择业,移交保障中心、失业中心、社区等方式,使职工得到妥善安置。

  这场改革力度之大、进展之快、举措之实,令人无比惊叹!

  委属企业除公用事业、授权经营控股公司外,职工国有身份转换工作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除公用事业企业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年内结束”目标基本实现。以中国盐业总公司重组搬迁我市化工企业为代表的国有资本退出和重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累计引入10家企业落实或计划在肥新增投资330.89亿元,在全市招商引资工作中一马争先。同时,以企业经营目标责任制、领导人员聘任制为代表的国资监管制度得以顺利实施,我市国资监管工作机制逐步规范、有效。

  2008年并不是一个改革发展的有利环境,然而合肥市国有企业却在逆势中实现了全线飘红!面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市国资委采取有力措施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在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市国资委重点监管的生产经营类企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87.14亿元、利润11.5亿元、上缴税金9.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69%、83%。

  ■2009国资监管的规范之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确保国有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而怎样维护得来不易改革的成果,是国有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

  2009年正是这样一个维护改革成果的国资监管规范之年,合肥国资委再一次一鸣惊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紧随合肥“大建设”,树立“大国资”理念,由单纯监管企业国有资产,向管理更多领域的国有资产转变,实现资源共享、优化配置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

  “大国资”理念让市国资委形成了对多业态、多领域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管,监管范围涵盖了公用事业、上市公司、金融业、工商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领域,还包括了部分文化、体育类经营性国有资产。随着将事业单位投资形成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国有资产的逐步纳入,合肥市的国有资产监管逐步向更大范围和更多领域拓展。在扩大监管领域的同时,市国资委还代表市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对纳入授权范围内的同类资源实施优化整合,充分发挥国有存量资产融资功能,极大地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完善的制度也是规范国资监管的重要保障。市国资委在2008年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探索并实施的一系列的国资监管制度,在2009年都陆续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09年6月,市国资委所属企业2008年度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工作全部完成,累计上缴金额2512万元。我市国有企业持续多年经营收益不上缴的历史从此结束,标志着我市在建立健全国有出资人权益分配制度方面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事实证明,合肥市国资委又一次取得了成功。“大国资”监管取得明显成效,扭亏为盈的事例最有说服力!2009年,国资委完成了对长江剧院、解放电影院等7家国有电影文化企业的资产重组工作,组建了合肥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当年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66万元,净利润超过500万元,而在2008年这些企业亏损额为729万元。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国资委紧紧围绕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和“三大推进”主题,解放思想,开放合作,知难而进,主动而为,围绕由以改革改制为主,向推动国

  有产权对外合作发展转变;由单纯监管企业的资产,向管理更多领域的国有资产转变;由资源分散发展,向资源优化集中发展转变的“三个转变”,维护了改革的成果,做大做肥了在肥国有经济。

  ■2010国资监管的“合肥模式”

  在2008年、2009年短短两年时光里,市国资委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了一个备受赞誉的“合肥模式”。“合肥市国资委成立时间不长,但各项工作进展非常快,收获不小,国资工作领导小组集体决策的监管形式非常好,可以提高决策效率,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如此评价。

  今年以来,市国资委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扎实推进“三个转变”,突出“三个服务”,强化“三个建设”,改革创新国资监管各项制度,实施三年任期目标考核,推进国有产权对外合作发展,狠抓公用事业保障能力提升,拓展国资监管领域,在决策、制度、考核、党建等方面取得了国资监管“九项制度”、廉政建设“双九条”等一系列创新成果,打造出国资监管的“合肥模式”。

  经过全系统的共同努力,委属企业经济发展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21户重点监管企业在去年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增长。1-6月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18.4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累计实现利润7.9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3%;累计上缴税金7.7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0%。有2户经营性企业营业收入超过25亿元,13户超过亿元。建投、滨投、政投三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平台实际融资47.47亿元,拨付建设资金63.28亿元,资金保障率100%。截至6月底,监管企业总资产1355亿元,净资产341亿元,同比增长12%,国有企业从业人数达到4万人。

  3年的时间一晃而过,3年的合肥跨越成长。

  3年的改革,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国有企业的生产力。

  3年的改革,极大激发和释放了国有企业的创造力。

  2010是市委、市政府批准市国资委实行3年任期经营目标考核的第一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半年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还存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合肥国资委依然任重而道远。

  站在新中国成立61周年之际,回望合肥国有企业所走过的变革之路,感受改革的力量与热度。踏着改革打下的坚实基础,如今正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来源:合肥晚报 

上一篇:江淮第二工厂开建 总产能将达90万辆   下一篇:江淮汽车投资9亿设中重卡合资子公司

合肥市企业(企业家)联合会 合肥市工业经济联合会
地址:合肥市庐阳区霍邱路6号 邮编:230001 EMAIL: 1161590375@qq.com TEL: (0551)65136583 FAX: (0551)65136583
 技术支持:新干线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9023400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1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