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在全国散办、中国散协的正确指导和省经信委坚强领导下,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省各级散办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节能减排工作,咬定全省散装水泥“十一五”规划目标,克服行业发展的种种不利影响,大力推进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三位一体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1、水泥散装量大幅增长。由2005年的1071.2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4355.46万吨,连续跨越了三个千万吨级,年均增幅达32.38%。 2、水泥散装率大步跨越。从2005年的33.29 %提高到2010年55.32%,大步跨越“十一五”目标(50%),高出全国7.22个百分点。 至2010年,水泥散装率排名全国第七,中部第一;水泥散装量排名全国第八,中部第二。 3、预拌混凝土发展突飞猛进。生产量由“十五”期末的721.7万立方米发展到2010年的3985.86 万立方米,年均增长40.75 %。 4、散装水泥应用程度大幅提高。社会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共识扩大,主要城市主城区工程建设全面实现了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成为省内重点建设工程不二的选择。 5、产业带动作用凸显。全省星马、瑞江、开乐、江淮扬天等散装水泥装备企业,年产散装水泥罐车3500辆以上,混凝土搅拌车6000辆,产值50亿元以上。 全省已有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264家,“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预拌混凝土总产值达320亿元。 6、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显著。“十一五”期间,全省完成的散装水泥可节约的包装纸相当于优质木材 481.8万立方米,节约电10.51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 335.45万吨,节约水 2.19亿立方米;减少水泥损失657万吨;减少粉尘排放 146.7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872.17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85万吨,实现综合经济效益65.7亿元。 “十一五”期间,全省预拌混凝土实际废弃物综合利用量1168.52万吨,有力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来源:省经信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