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事记(2006-2010)》成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它忠实记录了“十一五”时期合肥工业经济发展的奋斗历程和闪光足迹。恩格斯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它告诉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无论是作为亲历者,还是见证人,都有必要顺着这一历史脉络,去重温这段高扬理想旗帜的峥嵘岁月,启迪未来发展的航程。
(一)
经济腾飞如同雁阵,工业就是这个雁阵的头雁。
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其背后是合肥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和清醒认识: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对于合肥来说,不发展工业没有出路,工业不做大做强仍然没有出路,必须始终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不动摇,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头雁”,带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引领合肥跨越赶超。
这样的“逻辑”并非人云亦云。
合肥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但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期是县城建制,基础设施、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刚解放时,合肥还是一个仅有5平方公里、5万人的小县城。据文史资料记载,当时只有20多家小加工厂和手工作坊,机械设备仅有一台四尺车床,年工业产值才80多万元。曾有文学作品这样描写解放军进城时的情形:“入夜时分,依稀听见南淝河边铁匠铺里锤子的叮当声。”有人形象地说,当时的合肥,就是“5平方公里、5条马路、5盏路灯和3个铁匠铺”。可以说,合肥工业是从南淝河畔的铁匠铺中起步的。直到1952年成为人民政府的省会时,合肥工业企业也仅有36户。
对合肥工业发展具有“雪中送炭”意义的大事是,上世纪50年代,也就是从1954年到1960年,先后从上海迁入56家私营和公私合营企业。这对于合肥工业的发展,无疑是一次“雨后播种”。1957年,合肥工业终于迎来了年产值“亿元时代”;1973年,合肥工业年产值踏入了10亿元门槛。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合肥工业在1991年迈入年产值“百亿时代”之后,毅然决然地奔向了“千亿”的漫漫征途。
在合肥工业发展史上,2005年注定要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这一年,是决战“十五”、奠基“十一五”的转承之年。我们深知,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多方面原因,盘子小、规模小,发展不快、发展不强、发展不优,是合肥的基本市情。在深化对市情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研和考察,我们找准合肥与先发地区的差距,主要在工业经济不强、县域经济薄弱,而县域经济也是弱在县域工业化水平不高。合肥要发展,工业必须加快发展、优先发展、跨越发展。
思想在“解放”的前提下统一,共识在“提高”的基础上凝聚。2005年7月,市委八届九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及时果断地作出了实施工业立市主战略的重大决策,审议通过了《合肥优先加快工业发展行动纲要》。自此,合肥这座千年古城,打响了一场志在必得的工业立市攻坚战;合肥工业发展,也由此掀开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回望我们走过的路程,党和人民的事业就像接力棒,理当一茬接着一茬干,一茬干得更比一茬好。合肥工业的发展历程,铭刻着历届市委市政府不甘落后、奋发图强的执着追求。正是在过去良好的基础上,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奋斗,合肥的工业开创了“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喜人局面。
合肥工业产值由亿元到十亿,用了16年;从十亿到百亿,用了18年;由百亿到千亿,用15年;第二个千亿,只用了3年;第三个千亿,更只用了短短的一年。从全国省会城市来看,“十一五”时期合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3%,增速位居第一;总量连超4个省会城市,从第17位上升到第13位。60年来,合肥工业发展一步迈得比一步大、一步迈得比一步快、一步迈得比一步坚实、一步迈得比一步强劲。
——伴随着工业这只“头雁”的展翅翱翔,合肥工业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到2010年实现了“7个千亿”的重大突破,即:一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过千亿,工业投资过千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过千亿,家电产业产值过千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过千亿,经开区工业产值过千亿,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总和过千亿。
——伴随着工业这只“头雁”的振翅高飞,合肥经济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十一五”时期,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合肥地区生产总值从第18位升至第15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第19位升至第9位,地方财政收入从第18位升至第10位;在全国294个大中城市中,地区生产总值从第75位升至第38位。
这一切都充分表明,确立工业立市主战略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所取得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不仅为合肥工业经济更大发展奠定了更高更主动的平台,更为实现合肥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效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在合肥,工业立市是第一战略,但又并非唯一战略;发展工业是优先行动,但又并非孤立行动。这就需要我们的干部,既要有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又要有实干精神、创新之举,真正把工业立市作为主战略来实施。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第一,没有工业的现代城市是缺乏生气的,也是发展不起来的。“十一五”时期,我们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做好工业化、城市化两篇大文章,以工业化、产业化推动城市化。第二,工业立市战略的根本指向是,尽快做大做强做优产业基础。这与同步实施的县域突破、创新推动战略,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县域突破战略,核心是工业;创新推动战略,核心也是产业。第三,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在统筹抓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着力以重点突破之功,取推动全局之效。而工业就是最关键的突破口,就是发展的最强大引擎。以上这些基本考虑,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切乎合肥实际,也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大投入催生大产业。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到2005年的56年间,合肥累计工业投入只有582.3亿元;而“十一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入2826.7亿元,是前56年总和的4.9倍。大投入拉动大发展。从2005年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843.1亿元增加到3769亿元,不仅在2006年一举实现了“千亿”梦想,之后又连跨2000亿元、3000亿元两个大台阶,逼近4000亿元大关。通过承接产业、资本转移,特别是危中寻机,我们推动了家电、汽车、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加快升级,其中家电“四大件”产量由1304万台套增加到4224万台套,跃升全国三大家电基地之首;实现了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突破,确立了在全国领先优势。随着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使合肥正在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这些都充分表明,合肥在经济发展上是一个“追赶者”,但在产业发展上、在一些新兴领域中也可以做“领先者”。今天的合肥,已成为拥有35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宗产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大播种赢得大收获。为了让工业这只“头雁”迅速高飞,我们鲜明地提出: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实施非均衡发展举措。这不是泛泛的口号,而是一以贯之的行动指针。围绕开展优先加快工业发展行动,我们集中开展了“加快工业发展年”活动,密集推出了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免收开发园区工业投资项目3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建立支持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突出保企业就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及时打出“组合拳”,整合7亿元资金帮助企业“过冬”;两批下派200名县处级干部驻企服务,采取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等一系列力度大、针对性强的措施,有力促进了大多数企业生产、销售和效益的快速回升。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支持资金规模达到6亿元。
大开放实现大跨越。合肥自然资源禀赋有限,自身存量不多。要实现工业大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按照以引进增量为主、以扩大存量为辅的路径,力争把全世界的优质资源都吸引到合肥来。为此,我们坚持“发展为上、投资为本”,高强度增加工业投入;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要靠招商引资第一要事来保证”,大规模引进工业项目;坚持以“商鞅变法”精神,开展机关效能革命。围绕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政策叠加机遇,成功承办了第四届中博会、国际徽商大会、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支持“合肥之友”联谊活动广泛开展。合肥正在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投资热土,不仅来自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日渐增多,而且吸引了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在合肥投资发展,其中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8家。
大改革激发大活力。为了主动适应大开放的形势和要求,我们加快国资国企开放重组,208户企业实现转机建制,合钢、美菱、荣事达等大企业改革重组成效显著;加强与央企、知名民企合作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让各类资本充分涌流。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推出开门抓“三定”、精简审批事项、自由裁量权阳光运行等一系列领全国风气之先的改革举措;构建起点公平、机会公平的制度平台,成立土地管理委员会、规划委员会,建立集中统一的招投标平台,实行土地利用“双向约束”机制和公共工程“有效最低价中标”,以及拆迁安置“三榜公示”等制度。为了更好地优化生产力布局,我们适时果敢地实施区划调整,使高新区、经开区、新站区等产业承载力和发展集中度大幅提升。在招商引资中,我们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推进机制、有序顺畅的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快速灵敏得力的商务谈判机制、服务企业快速落地的跟踪帮助机制等 “招引大项目的快速反应机制”。为了让项目早落地、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我们始终突出一个“快”字,把“快”作为一个根本的工作方法,实行“净地出让”,让企业轻装上阵;实行工业项目“代建制”,让专业化的人干专业化的事;实行驻地服务,帮助企业又好又快推进项目建设。
新理念创造新天地。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今天的投入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实施工业立市主战略,必须始终坚持“产业第一”的导向。在2005年启动优先加快工业发展行动时,我们就强调,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制造、家电等八大重点产业。工作推进中,我们反复教育干部和企业家,要胸怀大目标,不能简单地以现实推断未来;要狠抓大产业,富于想象力,高扬理想的旗帜;要肯下大功夫,事业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没有把普遍的问题看作自己独有的问题,而是树立“弯道超越”的意识,把金融危机带来的大分化、大调整、大组合作为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的机遇,敢于“无中生有”、善于“小题大做”。引进一家大企业、一个大项目,往往能够诞生一个大产业。坚持“产业第一”的导向,必须落实到一个个企业上、一个个项目上。我们一直强调,要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工作思路来推进项目建设;同时,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大中小项目都要引进,既要“顶天立地”,又要“铺天盖地”。只要没有污染,不是国家限制的“两高一低”项目,我们都欢迎;只要有利于合肥发展、有利于合肥人民,产业没有高下之分、项目没有大小之别。尤其是,土地是最稀缺的资源,在项目供地上,我们始终坚持以容积率、投资强度、就业容量、亩均税收等“尺子”来“丈量”,促进了节约集约用地,加强了土地的依法管理。
创业艰难百战多。回顾合肥工业立市进程,很多人形容就像打仗一样: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是靠千军万马奋战出来的。事实证明,有战略、有思路,是能力和水平;精细化、对细节有把握力、决断力,更是能力和水平。于“细节”处见真招,至关重要。在推进工业立市主战略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数字型、学习型、实干型干部成长起来、涌现出来。
(三)
发展的洪流奔涌向前,历史的车轮从不停歇。
面向未来,合肥的发展面临着做大总量与全面转型“双重任务”。省委省政府提出,“合肥要加快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努力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而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迈上了新的平台。
在未来的征途上,合肥仍然要坚持以工业化为开路先锋,以城市化为坚强后盾,以工业化、产业化推动城市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安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合肥国家创新型试点市和合肥经济圈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叠加机遇,大力度深化改革、高强度开发开放。
当前,合肥已经步入了“十二五”发展的新征程。这是工业这只“头雁”展开的一场新的奋飞。对于合肥来说,我们面前的仍然是一条探索之路。《合肥工业大事记(2006-2010)》记下的这一桩桩、一件件虽然已成往事,但镶嵌其中的一幕幕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凝结其中的一段段经历仍然催人奋进。更重要的是,蕴含其中的一系列创新和探索,可以启迪未来。
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合肥经济发展的“雁阵”在工业“头雁”的引领下,一定会越飞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