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在合肥这块热土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革命,对合肥的加速崛起、跨越赶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场工业革命,其精髓和灵魂,就是高举“工业立市”的大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合肥工业大事记(2006-2010)》一书全面记录和回放了这五年合肥工业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其中有我们的探索和奋斗,有我们的耕耘和收获,铭记这段历史,对于我们总结过去、继往开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合肥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相比沿海等发达地区,产业基础一直较为薄弱。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在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向着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的征途上,工业肩负着立市之重任。时移势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沿袭传统工业化模式,是没有出路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缓解资源和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合肥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打造现代产业基地的必然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时代的发展潮流,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把提升产业层次作为主攻方向
对于合肥这样一个产业规模不大、产业层次不高的欠发达地区,只有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实现工业高起点发展,加快跨越赶超步伐。我们确立了“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思路,坚持以增量调存量,在做大总量中优化结构,在优化结构中做大总量。“十一五”期间,我们把先进制造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合肥的家电、汽车、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快速做大做强,综合产能跻身全国前列。合肥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提升结构的突破口,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集聚发展,确立了在国内的竞争优势。目前,合肥已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江淮汽车、海尔电器、格力电器、日立挖掘机、熔安动力等闻名中外的“合肥制造”支撑着合肥工业跨越了一个又一个新高度。
把自主创新作为强大动力
合肥是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也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核心,依托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几年来,我们突出企业为主体,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对初创型、成长型、成熟型企业分类采取不同的培育方法。我们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打造了新能源汽车、语音信息、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平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设立研发机构,439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科技型企业和研发机构纷至沓来,在语音合成、汽车与工程机械、雷达制造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具有领先水平的优势产业技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一半,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3%,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
把招大引强作为根本路径
抢抓海内外产业加速转移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机遇,大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能耗污染少、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是我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抉择。透视合肥工业发展的进程,投资无疑是最强大的引擎。我们以海纳百川、开放发展的博大胸襟,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以央企、大民企、跨国公司等为主攻方向,全力推动大招商、招大商。建立“一把手”领衔的招商推进机制,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外出招商,一旦掌握招商信息就紧抓不放、跟踪到底。把产业链招商作为引资的强磁场,以龙头招配套、以配套招龙头,实现集群发展。几年来,合肥陆续引进了以京东方、赛维LDK等为代表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以大陆轮胎等为代表的一批外资大项目,以中盐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型央企项目,形成了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以大产业构建大基地的发展新格局。
把“两化融合”作为重要支撑
我们发挥合肥作为“全国两化融合试验区”的优势,围绕建成两化深度融合的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和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两化融合”示范城市,把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作为“两化融合”的切入点,通过规划引领、龙头示范、项目带动、平台建设等方式,大力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PCS)和能源管理系统(EMS)等信息化工程,加快信息化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从企业信息应用向业务流程优化再造、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转变,推动合肥工业大步迈入信息化时代。
把开发园区作为主要平台
我们坚持把开发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主载体。按照“功能完善、产业发达、体制优越、特色鲜明”要求,一手抓园区硬环境改善,加大市级财政支持力度,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功能;一手抓软环境提升,强化“一站式”服务和融资平台建设,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采取区划调整、合作共建等措施,不断拓展开发区二次创业的发展空间。五年来,全市开发园区累计引进企业数突破10000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71%,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69%。高新、经开、新站等三大开发区和10多个县区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合肥工业发展的大平台,其集约化、集群化的发展模式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构成了合肥工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把节能减排作为刚性约束
合肥是资源禀赋缺乏的城市,工业发展必须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道路。把节能减排各项指标列入部门和县区目标管理考核,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兑现奖惩。在招商引资中严把准入关,严禁引入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项目。在着力引入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友好项目的同时,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钢铁、水泥、小火电等落后产能,支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使“低碳生产”的模式蔚然成风。“十一五”期间,合肥万元GDP能耗下降近22%,万元GDP电耗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低于省控指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达标排放;工业用地平均容积率提高0.4,单位面积土地投资强度和实现税收均增加一倍以上。
把优化环境作为有力保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发展的主体,政府是营造环境的主体。我们注重“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多次选派县处级干部驻企服务,推动银企对接和工业产品供需对接。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打出了一系列保增长、促发展的“组合拳”,实现了合肥工业的“弯道超越”。通过市委常委会每月听取工业专题汇报和建立工业运行、投资、融资三大联席会议等形式,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建立和完善了新型工业化、自主创新、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四大政策体系,形成了政策集成叠加效应。坚持以“商鞅变法”的精神,强力推进效能革命,先后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5轮清理,由原先700多项减至220项行政许可和91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保留的审批项目除市政府批准外,全部进入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并推出了“超时默认制”、“全程代办制”、“宁静生产日”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致力于把合肥打造成中西部乃至全国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服务意识最强的城市之一。
五年奋斗,铸就辉煌。这五年,合肥工业产值和增加值均实现翻两番,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前移四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50.7%提高到59.2%,工业化率由36%提高到41.5%,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已经形成,成为合肥腾飞的强大引擎。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当前,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宏伟蓝图已泼墨绘就,区域性特大城市的美好前景正向我们清晰展示。面向“十二五”,我们要坚持既有成功做法不动摇,继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推进“工业立市”战略,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谱写合肥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