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财税重金融促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合肥在激情跨越中励志赶超!
你看:一辆辆舒适的公交车疾驰而过,一个个无助的老人得以安享晚年,一个个充满激情的创业梦想变成现实,一条条道路快速铺就,一家家企业竞相发展……
每当这一幕幕鲜活和谐的景象,展现在你面前时,不知你可曾想到,这枚军功章上,“财税金融”功不可没。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市上下奋力拼搏下,我市经济交出了不俗的答卷。“十一五”以来,全市财政收入连续突破5个百亿元大关,2011年达到623.77亿元,是2006年的3.72倍。上半年,财政收入再创新高,达到357.85亿元,为经济发展和民生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承担一份责任让财政“蛋糕”膨胀
推进大发展,实施大建设,打造大环境。在一系列决策措施的实施下,合肥经济发展犹如插上翅膀,迅速地腾空飞翔。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指出,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新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环境下,合肥要实现“新跨越、进十强”和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目标,就必须善于危中寻机、不断实现弯道超越,这就要求我们财税金融部门务必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来寻找发展机会,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扎实推动转型发展和科学发展,为美好安徽作贡献。
近年来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财税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反映,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最为关键的政策工具。合肥早日实现“新跨越、进十强”的奋斗目标,离不开财政、金融的支撑。因此,尽快做大财政“蛋糕”,处理好“有钱花”和“花好钱”问题,对合肥来说,至关重要。
重要性决定着重视程度。近年来,合肥对做好财税、金融工作非常重视。市委常委会按月听取财税金融工作汇报,市政府定期召开形势研判会,加强对财税金融形势的判断和分析。并在全国省会城市率先建立涉税信息平台,在全省率先启动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个体税收社会化管理试点,有效地掌握税源、控制税基、防止税款流失,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积极涵养税源,始终坚持既要依法征税,又合理征税、不收“过头税”。我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合理水平,始终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4%,比全国低7.7个百分点;税收占GDP比重为18.4%,同比降低1.8个百分点。
在强化征税的同时,合肥还注重管好钱、用好钱。
初步建立了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组成的相互衔接、较为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并在全省率先实施“四大预算”同步提请市人大审议。
用好一个平台让经济发展在飞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是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源。在灵活运用财税政策的同时,我市积极面向市场、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注重发挥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强劲动力。
当前,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已有工、农、中、建、交等14家金融保险机构入驻。
各家金融机构纷纷入驻合肥国家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是我市重视金融业发展的一个侧面。近年来,随着合肥的变大变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纷纷登陆,并且不断增加网点。
如今,走在大街小巷,去金融机构办事情,越来越方便快捷。在推进合肥跨越赶超中,金融的作用日趋显著,我市与金融单位的合作更加紧密。
高位推进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以优势产业吸引优势资金,上半年市政府分别与建行安徽省分行、光大银行合肥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新增近130亿元的信贷投放计划。修订市本级政府性资金存放商业银行考核指标,引导各商业银行加大对我市的支持力度。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首度突破6000亿元,达6092.1亿元,增长17.7%。
狠抓资本市场融资,精心培育上市资源,目前共有200家企业进入上市后备资源库,其中52家企业入选今年省上市后备资源库,占全省26.4%。7月份,美亚光电实现首发上市,为今年全省第一家。积极引导企业综合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集合债、国内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信托贷款等非信贷类融资工具进行融资。截至6月末,中期票据、企业债、短期融资券分别发行46亿元、44亿元和11.7亿元,增长114.1%。
努力开创融资领域,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合肥,推进巢湖生态示范区项目融资,与国开行联动,初步确立以巢湖河道综合治理、环巢湖旅游大道、引江济巢、环巢湖防洪工程、巢湖通江航道等项目申请贷款108.38亿元。
推进轨道交通项目融资,以合肥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为主体,采用“资本金+银团贷款”方式,由国开行组建65.5亿元银团贷款,同时启动二期58亿元贷款申贷工作。
随着融资的路子日趋变宽,合肥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提升。
坚定一个信念让支出惠及人民
“2010年公司获得合肥市科技局政策奖励兑现10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奖励16万元……”合肥江航飞机装备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以上资金的到位,大大缓解了企业在技术研发中经费紧张的局面,真是雪中送炭。
这仅仅是合肥财政强有力支持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四两拨千斤”,我市重视发挥财政最大、最好的效益,引导和支撑全市经济在规模扩张中加速转型升级。
2007年以来,合肥坚持出台并不断修改完善财政支持新型工业、现代农业、自主创新和服务业发展“四大政策”,强力引导工业、农业、自主创新和服务业四大重点领域加快发展。仅今年,市本级预算安排“四大政策”扶持资金17.83亿元,上半年已兑现奖补资金10.1亿元。
日立建机新增年产1万台挖掘机、红星美凯龙全球家居生活广场等一批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先后落地开花;全国乃至全球首个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在合肥建成开通,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在肥破土建设,国内第一块TDD/FDD-LTE终端基带芯片在合肥成功问世,一批批创新型企业、创业领军人才在合肥集聚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出台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18条措施,通过财政贴息、担保费补贴,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2011年度,受理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及担保费补贴申请199户,兑现补贴资金4575.68万元,撬动金融机构为小企业新增融资贷款达37亿元。
发展为了人民。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合肥更加突出保障民生,将四分之三的财力用于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领域。今年市本级公共预算安排教育、科技、卫生、社保等十三大类民生投入169.3亿元,占年初预算的75.4%,其中省定33项民生工程2012年将投入69亿元,是2011年的1.4倍。
居民基础养老金从国家规定的55元提高到70元,市区养老金月人均水平达1516元;城区低保标准户月人均提高到360元,城区农村低保户年人均提高到4320元,均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
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资金提高到每人240元,新农合门诊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70%~85%,住院病种付费扩大到57组。
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我市作出“零障碍入学”承诺,确保百分之百有学上、百分之百上公办学校。截至2011年底,全市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生突破3万人。
上半年,全市农业投资70多亿元,累计发放惠农补贴7.4亿元;农业生产实现“九连增”,实现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值427.7亿元、增长31.9%。
一组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字,却无不体现着我市政策的民生情怀。2011年全市民生工程群众满意度与知晓度再创新高,比2010年提高增长3.7个百分点,达到93%以上,位居全省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