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行走在合肥的田间地头,可以惊喜地发现,这里的乡村环境正发生“华丽蝶变”。2010年,我市正式启动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吹响了美化乡村环境的“集结号”。两年来,通过重点投入、检查整改、示范带动等方式,全市农村环境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环卫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乡村文明明显提升,广大农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持续攀升。
重点投入 农村硬件设施大幅改善
以往,我市很多乡镇、村居、公路沿线垃圾成堆、污水横流。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与“硬件条件”有着莫大关系,说到底就是垃圾“没人管”和“没处扔”。
近年来,我市各县市区均建立了集镇、过境公路、行政村(居)、自然村四级专兼职保洁队伍。目前,全市乡镇新增专兼职保洁人员已达1.3万余人。此外,按照“户集-村收-乡(镇)转运-集中处理”的模式,全市乡镇积极推进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建设,购置收集运输车辆,一些乡镇还因地制宜地建设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据统计,各县市区共购置了36610个垃圾桶,修建了7131个垃圾池或垃圾房,配备了3677台各类垃圾车,保障了农村垃圾及时、有效处理。
据统计,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达到3.8亿元。
月度考核硬策后进者“奋起直追”
“这次我们乡镇排名垫底,实在对不起全镇群众,我们一定会迎头赶上。”每个月,像这样的乡镇“一把手”整改表态都会出现在新闻媒体上。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逐月组织暗访检查,按照评分高低进行排名,并公布在新闻媒体上。
截至今年9月12日,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已组织月度检查19次,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暗访1次,组织不定期暗查7次,组织新闻媒体回访曝光18次。
考核问责,都是“动真格”。每次检查排名垫底的乡镇将列入市纪委监察局、市委督查室重点督办事项,并在下一个月检查中必查;两次排名垫底的乡镇,由纪检、组织部门对乡镇党政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三次排名垫底的乡镇,追究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责任。曾有一个乡镇因检查中连续两个月排名垫底,由县委组织部对其党政负责人进行了诫勉谈话。
宣教示范 乡村吹拂“文明之风”
农村环境难改善,究其根源还是农村地区卫生意识相对薄弱。近年来,我市加强农村环境整治的“软环境”建设,以“典型示范+宣传教育”为抓手,为乡村带来了一阵阵“文明之风”。
“十户轮值制”、肥西县柿树岗乡“2+5”垃圾处理模式、巢湖市庙岗乡“五三”工作法和“五米示范路段”、肥西县丰乐镇清洁家园“五进”活动……一批批凝结着群众智慧的创造性做法,成为全市农村环境整治的先进典型,并在全市范围推广。
市城管局农村环境督查处一位负责人形象地点出了前后的变化:“过去村民是‘回家大包小包,出门乱丢乱弃’,而现在变成了‘回家大包小包,出门一包垃圾’。”
通过宣教和示范,文明生活方式已经蔚然成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