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财政托起“幸福合肥”
2008年以来,合肥财政实力大幅增长,财政收入连跨300亿元、400亿元、600亿元大关。据市财政局副局长陈伟介绍说,地方财政收入四年累计实现939.8亿元,年均增长28.13%,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排名由2008年的第13位上升至2011年的第9位;财政支出规模突破400亿元,合肥正着力打造节约型政府,不断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三公”预算五年零增长
今年前10个月,全市财政收入完成581.76亿元,同比增长11.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17.49亿元,同比增长18.92%。全市财政支出完成426.71亿元,同比增长25.4%。
财政收入大幅提升同时,三公经费预算管理严格执行。预算安排时,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公务接待费、出国经费自2007年连续五年保持零增长。从2011年开始,水电费按前三年实际支出数的平均数压缩15%安排预算。
同时,专项消费性支出也推出特别严格管理制度。2012年办公设备集中打捆采购,采购资金总额1463万元。通过公开招标,办公设备中标总金额1148万元,节约财政资金315万元,资金节余率达21.5%。
民生工程惠及千家万户
财政部门一直坚持为民理财,民生工程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2007年以来,市财政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政策覆盖面从2007年的300万人大步跃升至2012年的700万人,连续5年荣获“全省民生工程组织实施工作先进市”荣誉称号。
今年,全市继续深入实施省定33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69.02亿元,为2011年的1.38倍。同时,今年合肥还创新实施了群众体育设施工程、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本费等七项具有合肥特色的民生工程项目。
此外,合肥的收入倍增工作让普通百姓有盼头,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994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7080元。
社会保障待遇全面提标
随着财政实力的提升,居民生活也越来越有保障。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连续八年提高标准,截至目前,市区养老金月人均水平达1516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79%,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标准也有大幅提升。
前三季度,全市累计发放城乡低保、五保供养资金4.13亿元;各级财政累计投入558万元,新建、改扩建敬老院8所,新增床位465张,“515”敬老工程项目实现全市乡镇全覆盖。全市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自2009年起,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取消药品加成;今年合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资金由200元/人,大幅提高到240元/人,住院报销比例也由55%~70%提高到70%~85%。
医疗卫生得以保障的同时,合肥还大幅增加教育投入,在市区全面取消高中择校生,今年全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定点学校增加至175所。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合肥先后投入近1个亿,用于定点学校基本建设和配套建设。
居民幸福感全国靠前
今年3月,央视财经频道发布“中国最幸福城市”榜单,合肥名列第三;8月,在2012幸福城市市长论坛上,合肥位列“2012省会城市幸福感排名”第三;10月,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和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联合进行了“中国幸福城市评价体系课题”和中国幸福城市排名的发布,合肥则位居中国幸福城市排名榜首……
合肥正在走出一条幸福城市的崛起之路,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强……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奋力前行,不断攀登新高峰,建设幸福城市,力争在年底为合肥“新跨越、进十强”目标交上更加精彩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