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新蓝图 11月30日,市政府正式公布《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修订)》,这标志着“十二五”规划修订任务圆满完成。修订后的规划,将成为合肥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实现“新跨越、进十强”奋斗目标的行动纲领。
未来三年多的时间里,合肥将会以什么样的目标和方向发展?又将形成怎样的格局?市发改委总经济师朱胜利表示,新修订的“十二五”规划,将向市民展现不一样的新合肥。
新增城市发展新名片
新修订的“十二五”规划中,增加了“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新跨越、进十强”、“把合肥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等内容。围绕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增加了“全国旅游文化名城”这一新内容,加快建设以大湖、温泉、湿地、名镇为特色的全国休闲旅游目的地。
新规划更加注重环境优化、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指标体系。新增了12项指标,均为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和社会建设类指标。
与城市发展相对应的是,部分发展指标也作出调整,比如GDP由6000亿元调整为6600亿元,增速由16%调整为13%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500亿元以上调整为2800亿元,增速由20%调整为17%。
重点发展6大千亿产业
新规划对合肥产业发展和布局作出了修订。“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光伏及新能源、家电、汽车、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6个千亿元级产业。同时,增加“发展若干500亿元级产业”这一内容。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比如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增加“积极布局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3D、激光显示等项目,推进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试点”;新能源产业增加“促进光伏发电分布式应用,打造全国光伏应用第一城”等内容。
“十二五”期间,合肥工业布局将新增巢湖、庐江两个产业集聚区,形成六大产业集聚区、两大示范园区、四条产业带;服务业将重点发展中心城区、滨湖新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区;依托高铁站、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农业则提出“三圈一带”布局,“三圈”即城区圈层、近郊圈层、远郊圈层,“一带”即环巢湖生态农业发展带。
构筑“1331”发展新格局
“十二五”期间的合肥,随着庐铜铁路、合六城际、环巢湖公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1、2、3号线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合肥的内外通道将更顺畅,城市也会发生大变化,构筑起“1331”市域空间发展新格局。
规划显示,主城区将得以优化提升,老城区要成为新型都市产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主导区、传承历史文化的核心区、高品质的宜居生态区,以及全省首善之区和辐射源;滨湖新区要成为新区开发建设的示范区、展示城市形象的新窗口;四个城市组团要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中等城市。
城市副中心将特色发展巢湖市、综合拓展庐江城区、优质建设长丰县城。同时,新桥临空产业基地、庐南重化工基地、巢北产业基地也将会统筹推进;全市还将加快发展一批综合型、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等各具特色的新型名镇。
值得一提的是,“十二五”期间,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将全力建设成为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