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怎样实现加速“文化强市”建设这一目标?合肥用令人信服的业绩交出了漂亮的答卷:“十一五”时期,全市文化及其相关产业累计投入438.13亿元,年均增速达到53.6%;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提升。按照“十二五”文化建设初步设想,我市将重点推进更具辐射力和竞争力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建设,文化产业产值直指600亿元目标。
投入增速实现飞跃
“十一五”期间,我市按照突出重点、有效引导、整体推进的思路,文化投入逐年加大。据对50万元以上项目统计,全市文化体育产业累计投资458.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29倍,年均增长48.12%。其中文化及其相关产业累计投入达438.1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62倍,约占全市“十一五”累计投资的4.6%,年均增速为53.6%,比全市投资年均增速高出9.6个百分点,其中全市各级政府对文化投入累计达到60.5亿元。正是有了投入的保证,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得以基本形成,文化服务品种、数量、质量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体制改革激活春水
“十一五”时期,全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域风起云涌。宏观层面的体制革新较为彻底,合并了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和广播电视局,成立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建了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统一集中履行原文化、新闻出版(版权)和广电行政执法职能。文化体制改革重心同时向县区下移,县级电台电视台全部合并,成立广播电视台;微观层面的改革效果凸显。完成了全市10家电影文化企业改制,长江剧院由改制前年票房收入80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1200万元;新成立的《合肥日报》在当年就实现盈利。去年,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合肥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挂牌成立,国有文化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得以提升。
民营“蛋糕”增味大餐
“十一五”时期,我市文化产业结构逐步改善,新兴文化产业加速崛起,尤其突出的是民营“蛋糕”不断做大。华教集团、琴港演艺、阿里巴巴、元一影城等一大批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民营文化企业脱颖而出,较好地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休闲娱乐等领域更是集聚了众多中小民营企业。目前我市共有歌舞娱乐场所204家,营业性演出单位及演出场所30家,游艺娱乐场所166家,各类文化经营场所从业人员近10万人。民营文化企业的快速兴起,对促进就业、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惠民成绩显著
发展文化最终目的是要满足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十一五”时期,我市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全市已建成服务功能完善的乡镇综合文化站19个,全面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播电视综合覆盖通播率位居全省之首。覆盖全市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网络已经初步建立,截至2010年11月,已经建立放映队伍56支,放映数字电影51796场,观众超5000万人次,基本实现了“村村挂银幕,月月有电影”的目标。已建成农家书屋593个,县、乡、村三级“两馆一站一屋”(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阵地日益加固,为广大农民群众学习文化知识、丰富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十二五”文化建设的初步设想,今后五年,将重点把合肥建成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高度融汇、具有较强辐射和竞争力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到“十二五”末,文化产值确保达到500亿元,力争达到600亿元。
|